最後一堂課:試著從生活中找到理解你的人

作者: 坂口恭平/譯者: 謝如欣

人氣 125

引言:因為受到神田橋的啟發,我才能擺脫以往只用躁鬱症定義身體狀態的迷思,產生身為躁鬱人的自覺。我也因而察覺到,那些原以為是病症的問題,其實都能靠自己的方式處理。我希望這門課能成為契機,讓大家反思自身,並在接下來的人生過得更輕鬆、更愉快。

「靈感」→「文字化」→「電話」。 請照這個順序做做看。如果想忠實傳達想法,文字化的過程會非常辛苦,使躁能量消耗大半。

在文字化的階段,大部分無關緊要的點子會遭到淘汰,最後留在紙上的,都是精挑細選的出色靈感。總之,請先在這個階段傾盡全力。不管內容規模多大都沒關係,反正紙上談兵無所不能,盡量多去嘗試吧。

這時要做沙盤推演。需要多少經費、人力,需要什麼人才、場地,都得事先規劃。最好試做一份企劃書或估價表,項目列得越精細就越能實現。細節越多,會耗費越多躁能量,讓你逐漸恢復冷靜。在經歷稍縱即逝、漫無邊際的靈感噴發期後找回冷靜,對實現想法來說非常重要。

即使再不樂意,你也得拿出「大人」的態度,冷靜地推動計畫。因此在文字化的階段,請你先當個熱血笨蛋,一股腦地寫個夠吧。

在這裡,我要先給你一個警告。請耐心聽仔細了。在用掉大量的奇蹟之力後,你會感到疲憊,陷入憂鬱。當你飛得越高,跌入地獄時就會掉得越深。這後果雖然可怕,但你目前還不會感到恐懼。

這是因為在躁狀態中,對一切恐懼都會麻木,所以你才能果敢地發動攻擊,或挑戰不可能的任務。事實上,世界也是因此才得以拓展。那我們該怎麼做?抑制力量就好了嗎?這些疑問應該會浮現在腦海裡吧,可惜這也是行不通的。抑制力量就會感到無聊,而無聊正是憂鬱的入口,所以盡情發揮力量才是上策。

這裡有個訣竅,就是把這股力量用在身上,或是人類以外的生物上。這樣一來,就能一直保持奇蹟之力。你現在是坦率的人類,跟依本能行動的動物沒什麼兩樣,彼此之間不會產生摩擦。

但反觀其他人類,並沒有遵循自然而行動。唯有人類會建立社會、建造都市,過著充滿摩擦的生活。處在這種環境中,會磨損你的自然之力。

也就是說,你一旦對別人使出躁狀態,便會陷入憂鬱。躁狀態只能對自己或其他生物使用,如果有感情好的家人或戀人,用在他們身上應該也會讓對方開心吧。

但不知為何,我們很容易把躁能量用在別人身上。我想這可能是因為在非躁狀態時,我們總是感覺到和別人之間的摩擦,才會想趁躁狀態時把所有摩擦一掃而空。

然而事情並不順利,想完全消除有摩擦的事物,結果卻產生更多摩擦。水只能在可以流動的地方流動,一旦到了沒水流的地方,最後就只能乾涸。還是打消這個念頭吧。

把躁之力用在自己身上,就是文字化。完成文字化後,你的躁之力應該就已消耗殆盡。除非還有力氣想傳達出去,才能進一步考慮打電話。雖然你有勇氣把手機裡的號碼全打一遍,不過打越多只會讓你越憂鬱,所以在打電話上也得下一番工夫。躁之力非常寶貴,不必去抑制,重要的是別搞錯釋放能量的對象。

能理解你的人只有一個,甚至可能連一個也沒有。想到沒人懂你,感覺很難受吧。如果有一個懂你的人,就趁現在決定好。對方是誰?請從手機電話簿的號碼中,挑出那唯一懂你的人。要打電話給對方也可以,不過要記得先這麼說:「我想到一個點子,也試著寫了下來,可以請你幫我看看嗎?我想讓這個點子變得更完善,所以你有什麼想法都可以告訴我。」

簡單來說,就是建立作家和編輯的關係。請找到你的編輯。不必重新再找,這樣太麻煩了,在人生路上遇到的人之中,總有一個會懂你吧。躁鬱人會反覆進入躁狀態,每次都一有想法就採取行動,而在行動的過程中,上天會安排你遇見那唯一懂你的人。請打電話給那個人看看。

以我為例,我有兩個懂我的人,分別是橙書店的久子,以及這本書的責任編輯梅山。無論我何時打電話去,他們都不會生氣。雖然睡覺時不接電話,至少醒著都會接。我有事先對他們說:「即使在躁狀態時到處打電話,把好點子分散出去,也換不到幾個錢,所以我決定只打電話給你。」

我很確定,現在之所以憂鬱時也能繼續工作,都是多虧有這些懂我的人。我在其他領域裡也有不同的知音,關係都非常穩固。躁狀態的我在靈光一閃時,這些人不會笑我想太多。這就是我能以非常健全的身心進入躁狀態的原因。在這裡不會跟他人產生摩擦。躁鬱人在躁狀態時會憤怒,都是因為跟不了解我們的人產生摩擦所致,而這股怒意會將躁鬱人推進更深的憂鬱。

你還是初學者,不必過於焦慮。請從目前身旁的人中,選出那唯一懂你的人,找到那個人後,應該就能順利駕馭躁狀態了。⊙

.最後一堂課:躁鬱人的機智生活 學習安頓身心
.最後一堂課:躁鬱人的自覺 給躁狀態的你
.焦慮不用隱藏 你比想像中更有掌控力

責任編輯:曾臻

相關新聞
10個天然方法讓你變快樂 和憂鬱、焦慮說掰掰
焦慮不是病 只是提醒你需要改變
壓力、焦慮、拖延、自我懷疑——大學生不要落入這些陷阱
如何調整對衰老的恐懼和焦慮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