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紀元2022年07月01日訊】今年5月下旬,美國總統拜登在日本的記者招待會上答記者問時說:美國將會使用軍事力量保衛台灣。而之後在白宮的記者會上,白宮的發言人則明確無誤地表示:美國的一中政策沒有改變。二者之間的不同之處被媒體廣泛地解讀為白宮發言人糾正了拜登的口誤,但這究竟是口誤,還是美國的對華和對台政策正在逐步發生改變?
要回答這個問題,首先必須了解美國的「一中政策」與中共的「一中原則」之間的差別之處,弄清美國「一中政策」的底線和外沿。如果對美國「一中政策」有透徹的了解,就不難發現,拜登的回答不是口誤。而且,拜登總統的回答與白宮發言人後來的回答兩者之間,其實並不矛盾。
「一中政策」與「一中原則」的差別
美國的「一中政策」指的是不與台灣建立正式的外交關係,而中共的「一中原則」則是指台灣屬於中共管轄之下的中國——中華人民共和國的一部分。兩者之間的共同點是美國不與台灣政府之間建立正式的外交關係,不同點則是美國並沒有正式承認台灣屬於中國的一部分。
中美之間於1972、1979、和1982年分別簽訂了三個聯合公報。在英文版的三個聯合公報中,美方均表示「知道(acknowledge)」台海兩岸均認為只有一個中國的立場,但卻沒有同意這個立場(“The Government of the United States of America acknowledge the Chinese position that there is but one China and Taiwan is part of China.”)。
這裡需要指出的是,中華民國政府從1947年到1991年之間一直處於「剿匪戡亂」時期。在這個時期,不但中共想占領台灣,統一中國,民國政府也想要剿滅中共,光復大陸。所以,美方對海峽兩岸都認為對方是自己一部分的立場均只是表示知道,但都未表示贊同。既未同意北京中共政權的立場,也未同意台北民國政府的立場,而是僅僅表示知道海峽兩岸政府各自所持的不同立場。
另外一點值得注意的是,美國政府在三個聯合公報的英文版中均使用了「知道(acknowledge)」一詞。而中文版本中只在第一個公報中將「知道(acknowledge)」翻譯成「認識到」,但在後來的兩個版本中均將「知道(acknowledge)」翻譯成「承認」。也就是說,美方在英文版的三個聯合公報中立場是前後一致的,而中方在中文版中的立場則是有前後差異的。
由於美國開了先例,所以後來西方世界大多數的國家在與中共建交時,都用了類似的方法,用「知道(acknowledge)」或「理解(understand)」等類似的詞彙,表示知道或理解中共所持的立場,但對該立場本身卻既不承認也不表示異議。這種既不表示贊同也不表示異議的態度,就是所謂「戰略模糊」一詞的由來。
「一中政策」的底線和外沿
三個公報既然是美中雙方談判的結果,那麼就不是哪一方單方面的承諾,而是雙方條件的妥協。而這個妥協就是:作為對美國不與台灣建交的回報,美方要求中共不發動戰爭,而只能以和平方式解決其與台灣之間的問題。也就是說,台海和平才是美國「一中政策」的底線。
和平既是美國對華政策的出發點,也是其對華政策得以延續的支撐點。一旦發生了戰爭,則雙方所簽訂的三個聯合公報的基礎就將不復存在,美中之間的外交關係也將結束。總之,相對於和平這個更高原則來說,不與台灣建交僅僅是美國「一中政策」的外沿。「一中政策」的目的,是亞太區域的穩定和世界的和平。
在1972年美中簽署的第一份聯合公報英文版中,美國不但重申台灣問題必須以和平方式解決的立場,而且更將台海和平列為當時美國從台灣撤軍的前提條件(The United States government “reaffirms its interest in a peaceful settlement of the Taiwan question by Chinese themselves. With this prospect in mind, it affirms the ultimate objective of the withdrawal of all US forces and military installations from Taiwan.”)。
在1979年中美建交所發表的第二份聯合公報以及後來1982年的第三份公報中,都強調了美國與中國建交是為了亞太穩定和世界和平這一主要目的和基點。
所以,拜登5月23日在日本所說的一旦中共入侵台灣,美國將軍事介入實際上講的是「一中政策」的底線,而白宮發言人在隨後的答記者問中重申美國的「一中政策」沒有改變,則是澄清美國「一中政策」中不與台灣正式建交的外沿——即只要中共不對台灣動武,美國就將維持美中台三方之間的現狀,不會與台灣建立正式的外交關係。
在烏俄戰爭開始之後,世界範圍內民主與非民主兩大陣營之間的陣線劃分變得越來越清晰。隨著西方世界越來越重視來自中共的威脅,可以預見的是:西方世界的領導人會越來越多地強調以軍事行動捍衛台灣安全的決心。但只要中共不出兵,「一中政策」的外沿——即不與台灣建交這個基本點,就不會改變。
台海和平和台灣安全的重要性
杜勒斯作為二戰後美國總統艾森豪威爾的國務卿,曾於1951年提出過以島鏈方式圍堵中蘇兩個共產極權對外擴張的策略。在島鏈策略的構想當中,台灣是中美軍事角力的兵家必爭之地。
島鏈策略在歷史上之所以未成為美國外交和軍事策略的重點,一個重要的原因就是中美建交後,中國在一定程度上成為美國遏制前蘇聯擴張的盟友。因此,日本和北約在東西兩個方向上成為了前沿陣地,抵禦前蘇聯及其所控制的華沙條約組織的威脅,而台灣的戰略重要性則隨之有所降低。
隨著中國在經濟上的崛起,拒絕進行政治體制改革的中共政權對西方世界的威脅與日俱增。特別是在俄羅斯入侵烏克蘭之後,歐亞大陸上正在形成以中共、俄羅斯、和伊朗為核心的非民主國家陣營,逐步成為對世界上由民主國家所組成陣營的安全威脅。在這個大的趨勢之下,島鏈的構想和台灣的位置就在美國的印太策略中變得日益重要。
在當今美國政府的印太戰略中,印太地區涵蓋了從印度洋及其周邊國家一直到美國西海岸的廣大地區。該地區內的總人口占全球人口的一半,而經濟總量則占全球的三分之二。所以,美國的印太戰略將這一地區稱為「地球的重心(the world’s center of gravity)」。同時,這個地區也將是世界民主國家抵禦中共全球擴張的主戰場。
在美國的印太戰略中,除了美國這個核心之外,還有三根重要支柱:日本、澳洲和印度。這三者中,日本和澳洲是傳統的美國盟友,而印度則既是新盟友,也是西方國家擺脫對中國製造業依賴的重要保證。這三大支柱中,日本的角色是重中之重。日本的經濟總量是除了美中之外的世界第三。面對中、俄的聯手擴張,日本在地裡位置上處於中軍地位,直接在南北兩個方向上同時支撐台灣和韓國這兩個前哨陣地。
但日本是個島國,因地理環境造成了一個其與生俱來的致命弱點:對國際航運的依賴。
日本是全球第四大出口國和第五大的進口國,對外貿易在其經濟總量中約占三分之一。對日本來說,南中國海既是日本經濟的生命線,也是日本安全的軟肋。因此,南中國海也就自然而然地成為美國整個印太戰略所必須重兵把守的糧草物質的轉運樞紐。
看清了這一點,台灣在整個美國印太戰略中的重要性便呼之欲出了。
中共從2013年開始在南中國海將礁石群建築成人造島嶼,並逐步將這些人造島嶼用於軍事目的。但所有這些人造島嶼軍事作用的總和,也遠遠不及台灣之於南中國海的萬分之一。以台灣為中心,在軍用飛機的作戰半徑之內,不但涵蓋了所有的這些人造島嶼,更涵蓋了中國國內經濟極為發達的十一個沿海省級地區:山東、河北、浙江、江蘇、福建、廣東、廣西、海南共八個省分,和北京、天津、上海三個省級直轄市。
另外,台灣還是當今世界在現代高科技產業供應鏈上的極為重要的關鍵性一環。
台灣的總面積雖然不到烏克蘭的百分之十六,但面對中共日益膨脹的擴張野心,台灣的地理位置決定了其在經濟、軍事、和科技上都遠非烏克蘭可以比擬的重要地位。對於世界民主陣營的安全和全球和平來說,台灣的安全和台海和平都必不可少,無法取代。
台灣如果被中共控制,美國將被逼不得不在很大程度上改寫其印太戰略。這就是為什麼拜登總統說:台海戰端一開,美軍必將軍事介入。因為,對美國和世界民主陣營來說,台海不但是捍衛世界和平的最前沿,更是保衛自由民主生活方式的最前線。
總之,和平才是美國印太戰略中美中台三方關係中的不可或缺的支撐點;也只有和平,才是美國「一中政策」的最高原則。一旦中共對台用兵,等待共軍的,將絕對是整個民主世界的迎頭痛擊。
——轉載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