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權移交25周年 香港出現多個「首次」

人氣 1735

【大紀元2022年06月29日訊】(大紀元記者駱亞、特約記者尚燕採訪報導)今年7月1日是香港主權移交25周年。香港社民連將「首次」不舉辦任何示威活動。當天也是香港「首次」由一位警察出身的特首宣誓就職。此外,由於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將前往香港參加相關活動,香港作出前所未有的嚴密保安部署,也「首次」以安保理由過濾採訪記者。

七一大遊行成絕唱

香港社民連主席陳寶瑩6月28號在社交媒體上表示,社民連部分義工及友人已經遭到國安警察約談。因此今年的七一不會舉行任何示威活動,「形勢艱難,祈請見諒」。

這是社民連首次不在七一舉辦示威活動。往年的七一,「香港民間人權陣線」(民陣)都會發起遊行等示威活動,社民連是民陣的成員。在香港國安法的陰影下,民陣在去年宣布解散。但即便是在疫情和港府的施壓下,4名社民連成員去年七一仍按慣例遊行,要求當局釋放所有「政治犯」。

澳洲資深媒體人、政治博士林松表示,社民連不再舉辦七一遊行,因為「大家早已心中有數,即使和平非暴力,也只會給當局一個藉口來拘捕、檢控,指煽動仇恨政府,白送人頭。這只能說明香港是真的淪陷了,過去正常的人權、遊行權利、示威權利,都通通消失了」。

除了民陣,香港教育專業人員協會(教協)、香港市民支援愛國民主運動聯合會(支聯會)等民主團體都在去年被迫解散。

教協在2019年曾舉辦遊行,反對香港政府當年建議修訂《逃犯條例》。而支聯會從1990年到2019年每年都在維園舉辦六四燭光晚會,悼念六四事件死難者。如今這些都成為絕唱。

台灣政大國家發展研究所教授李酉潭表示,「香港被中共用國安法拿下以後,香港連示威遊行表達抗議的權利都被剝奪了。香港反對當局的自由、言論自由、新聞自由全部都蕩然無存了。香港人人自危。」

警察治港時代開始

今年七一,李家超將宣誓就職香港特區第六位特首,也是首位警察出身的特首。外界普遍認為,這將開始警察的治港時代。

李家超曾擔任香港保安局局長,負責《國家安全法》在香港的實施。去年北京修改香港選舉制度以後,李家超成為唯一一位特首候選人。今年5月,他由一個1,500人的委員會投票當選,這些成員大多為親北京的建制派。

李家超政府的6名正副司長及15名局長中,3人有紀律部隊背景。包含李家超本人,共有4名官員因為侵害人權及破壞香港自治,被美國列入制裁名單。

「『港人治港』沒有了,被『北京治港』取代了。」林松博士說,「香港良好的法制制度,被人治取代了。『五十年不變』,二十五年還沒到,就已經根本性改變了香港。」

香港在經歷了155年的英國統治後,1997年7月1日主權被移交回中國。當時中共領導人鄧小平承諾香港「一國兩制、高度自治、港人治港、現有的資本主義生活方式五十年不變」。這也寫入了《香港基本法》第5條。

但是2014年,北京的說法就變成了中央對香港擁有「全面管治權」。去年北京修改香港選舉制度後,「港人治港」也被所謂的「愛國者治港」取代。

「這個就叫做翻天覆地的變化,他已經徹底從實行民主制度,轉向了實行中共的獨裁專制。」前大陸公安、民主公益人士董廣平說,「只是現在還有一個港幣跟人民幣不一樣。其它的可以說跟中國內地城市沒什麼區別。尤其是在政治方面,你不能反對共產黨,你所有反對中國共產黨的,他都把你定性為顛覆國家政權。」

「獲邀」傳媒記者突遭要求撤換

林鄭月娥週二(6月28日)在臉書確認,習近平將出席香港主權移交慶祝大會暨特區第六屆政府就職典禮。

香港警方為此啟動了空前嚴密的安保措施。包括大範圍封路;約談社運人士和組織,嚴禁發出任何反對聲音。甚至有人被提醒期間不要穿著「特別的衫」。

香港記者也因此首次被官方以所謂「保安理由」拒絕或撤換。

香港記者協會在臉書表示,他們6月28日傍晚獲悉,香港政府新聞處以「保安理由」要求多家原獲邀的傳媒機構,撤換至少十名已報名採訪七一升旗禮,和新一屆政府宣誓儀式的記者。

受影響的傳媒機構包括《明報》、「香港01」、《南華早報》、now新聞台及法新社等至少七家香港及外地大型通訊社、報章、電子傳媒及網媒。雖然當局表示這些傳媒機構可申請換人,但又另設規定,採訪記者必須從6月26日開始,每天進行核酸檢測。因此大部分傳媒措手不及,很難安排符合要求的人手。

之前港府新聞處已經以「防疫」為由,只允許「獲邀」的傳媒機構,為最多二十名出席的記者及攝影記者或攝影師報名。至少10家香港知名網媒、境外傳媒、海外通訊社及圖片通訊社沒獲准出席相關活動。

香港記協指出,當局在此重要時刻作出臨時而狹隘的採訪安排,並提出空泛的拒絕理由,嚴重損害香港的新聞自由。因此促請當局儘快安排補救措施,保障採訪權利。

責任編輯:孫芸#

相關新聞
香港議員獲邀出席七一活動須閉環
七一全球退黨日 易蓉:退黨大潮退垮中共
習近平「七一」將訪問香港
七一前警在西九灣仔重兵布防 柯士甸站E出口關閉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