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紀元2022年05月26日訊】本週一,首次出訪亞洲的美國總統拜登,宣布啟動「印太經濟框架」,被認為是「劍指」中共。那麼,這個「印太經濟框架」,提出了什麼目標?和之前的兩個貿易協定CPTPP和RCEP,又有什麼區別呢?對中國經濟又有什麼影響呢?
另外,中共的「清零」防疫政策,不僅導致蘋果公司、Airbnb(愛彼迎)等外資準備撤離,也導致中國正在面臨裁員潮和企業倒閉潮,國際金融機構也都再次下調了中國的經濟增長預測。那麼,中國的情況到底有多糟糕呢?我們今天就來談談這些內容。
美國啟動印太經濟框架 抗衡中共
5月23日,美國總統拜登在東京正式啟動「印太經濟框架」(IPEF)。這不僅是他作為總統首次出訪亞洲的核心內容,也是印太戰略的核心內容。除了美國、印度、日本和韓國之外,該框架的首批成員國,還包括澳洲、汶萊、印尼、馬來西亞、新西蘭、菲律賓、新加坡、泰國和越南,一共13個國家。這些參與國,一共占到了世界經濟的大約40%。
不過,這個印太經濟框架中,卻沒有中國,但是美國官員也提到了中國在其中的角色,比如,「為印太國家,提供面對關鍵問題時與中國不同的方法」;再比如,「獨立於中國的安排」。簡單解讀,那就是,這個經濟框架做的都是「反制中共」的事兒。
據《紐約時報》報導,印太經濟框架側重於四個主要目標:協調努力以確保供應鏈安全、擴大清潔能源、打擊腐敗,以及為更大的數字貿易鋪平道路。13個成員國將獲准在四個領域中,選擇一個方面談判協議,而不必對所有領域都做出承諾。談判範圍應當在6月底或是7月初之前劃定,拜登政府希望能在一年到一年半之間敲定協議,然後提交到每個政府進行批准。
這之前,美國前總統川普曾經在2017年的時候,以損害美國製造業為由退出了《跨太平洋夥伴關係協定》,也就是TPP。結果日本接棒,將TPP改革成了《跨太平洋夥伴全面進步協定》,也就是CPTPP,在2018年12月30日正式生效,締約國包括日本、加拿大、澳洲等11個國家,是世界第三大自由貿易區。
所以,拜登的這個新倡議,也是為了填補美國退出TPP之後留下的空白,是美國和亞洲國家建立經濟關係作出的新嘗試。雖然日本、新加坡和其它國家,希望美國能重新加入TPP,但是美國貿易代表戴琪已經表示,TPP的「最大問題」是,在美國國內沒有獲得足夠的支持。
提到這個印太經濟框架,我們還要提到另一個RCEP協議,就是《區域全面經濟夥伴關係協定》,因為在去年11月時,中國已經和日本、韓國以及東盟(ASEAN)等15個成員國簽署了RCEP協議,成為世界上最大的貿易集團,而目前的這個印太經濟框架,13個成員國中,有11個都加入了RCEP,其中7個成員國,也同時加入了我們剛才說的CPTPP。
拜登提出這個印太經濟框架,是希望以此來提高全亞洲在環境和勞工等方面的標準,並希望用這個平台來對抗中共的影響力,但是,印太經濟框架,並不包括談判降低關稅的計劃,也不包括清除市場准入壁壘的廣泛措施,所以這不是一個傳統意義上的自由貿易協定,只反映了各成員國,在和印太地區有關項目上的合作意圖,所以對有些國家來說,缺乏吸引力。
不過,對韓國來說,因為韓國沒有加入CPTPP,所以加入印太經濟框架,能夠讓韓國參與制定新的規範,擴大作為「全球中樞國家」的作用。韓國新總統尹錫悅也提到,在制定規則的過程中,如果韓國被排除在外,國家利益會受到很大的損失。
另外,和CPTPP以及RCEP不一樣的是,美國提出的「印太經濟框架」,尋求在供應鏈韌性和數碼經濟等方面,和其它國家展開合作。而外界也在猜測,所謂的「提高供應鏈的韌性」,實際上是供應鏈重組的代名詞,目的是要把中國擠出供應鏈。
雖然,印太經濟框架是否會給成員國帶來實質利益,還有待觀察,但是無論如何,中共已經把它視為一種威脅。事實上,在兩星期前,中共外交部長王毅,已經在和東盟輪值主席國柬埔寨的副首相進行視像會晤時,在沒有點名美國的情況下,提到了有人把「冷戰思維」引入亞洲,煽動製造「陣營對立」,還提到亞洲國家要共同進行抵制。但是,基本上,影響力較大的幾個亞洲國家都加入了印太經濟協定,中共還能拉著誰共同抵制呢?
另外,拜登在23日訪問日本時,又來了一次「失言」,或者說是「暗示」,在回應記者提出的,如果台灣受到攻擊,美國是否準備「保衛台灣」時,拜登回答說,「是的,這是我們做出的承諾。」
顯然,拜登的回答給中美緊張關係又火上澆油了,但白宮官員隨後澄清說,美國的對台政策沒有變化。
只不過,拜登的這種所謂「失言」「口誤」,之前已經發生過兩次了,這次是第三次。所以,這更像是有意的「口誤」,目的就是讓中共了解美國的底線,有所忌憚,而且就是真的發生了戰爭,也只有一個人可以命令美國來保衛台灣,那就是美國總統,所以,美國總統的真實想法才最主要。因此,有台灣專家認為,拜登多次重申的言論和美國盟友關於台灣的聲明,標誌著一種轉變,就是美國正在從所謂的「戰略模糊」走向「建設性清晰」。
可以看到,無論如何,美國啟動印太經濟框架的目的都非常明顯,那就是,要在印太地區組成一個新的經濟集團,以抗衡中共的影響力。這對中共來說,肯定不是一個好消息。
供應鏈加速轉移 「清零」重創中國經濟
雖然,印太經濟框架確實有可能促進供應鏈加速從中國撤出,但從目前的情況來看,中國自己的「清零」政策,就已經在導致供應鏈加速重組了。
比如,《華爾街日報》報導說,蘋果公司已經告知一些代工製造商,由於中共政府實施嚴格的防疫政策以及其它一些原因,該公司希望將生產擴大到在中國以外的地區。知情人士提到,蘋果公司在考慮中國的替代選擇時,特別關注印度和越南這兩個國家,蘋果公司已經有一小部分生產是在這兩個國家進行。
《中國新聞週刊》也報導,由於原材料、海運成本翻倍,外貿企業的利潤越來越薄,再加上去年人民幣升值等因素,中國產品「物美價廉」的優勢已經不復存在,訂單量也隨之下降。今年3月,中國的出口份額,已經回落到了去年3月份同期水平,訂單主要轉移到了東南亞。此外,墨西哥、土耳其等地區,由於距離歐美國家有地緣便利優勢,也成為產能和訂單轉移的熱門目的地。中共海關總署數據顯示,3月份的中國出口,同比增速是14.7%,4月份更是大幅下降到3.9%。
另外,民宿和租賃公司Airbnb(愛彼迎),也計劃關閉在中國的國內業務。據《華爾街日報》報導,有知情人士提到,嚴格、持續的防疫封控措施,導致在中國經營旅遊業務的成本越來越高,Airbnb公司認為,不值得付出這樣的代價。市場研究公司AirDNA的數據顯示,截至4月底,Airbnb在中國的活躍房源有50多萬套。
可以看到,中國的經濟形勢非常不妙。據彭博社報導,5月24日,瑞銀以防疫「清零」政策的影響為由,將中國GDP全年增長預測,從4.2%下調到3%。稍早前,摩根大通,已經將中國全年增長預測,從4.3%下調到3.7%,並預計第二季度經濟,會因為防疫限制措施而大幅萎縮。此外,渣打銀行、彭博經濟研究、高盛集團和花旗集團,也都在上星期下調了對中國經濟增速的預估。
另外,在疫情封控的重災區上海市,日前公布的數據顯示,4月份全市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完成工業總產值,同比下降超過六成(61.5%);工業企業完成出口交貨值,同比下降57.3%。另外,4月的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也比去年同期下降了50%。
雖然目前,上海宣稱正在逐步復工復產,但是,不少打工者剛復工就被解僱。有上海業界人士就提到,上海很多企業,要支付停業期間的房租和員工薪資,各行各業處境越來越差,目前還僅僅只是裁員潮的開始,到真正解封和復工之後,裁員高峰期才會到來。
目前,別說是中小微企業了,就連互聯網大廠也撐不下去了。比如,關於阿里、騰訊、京東、小米、知乎、華為等等公司裁員的消息,是一波接一波,而美的、以嶺這樣的傳統企業,也都宣布了裁員計劃,甚至,一些地區的公務員,也將迎來降薪、年終獎停發等等。
財新網也引述北大教授盧峰的話說,中國的青年失業率已經遠超歐美。4月份的16~24歲青年失業率,在中國高達18.2%,歐洲是13.9%,美國是8.6%。而且自2021年中以來,美國和歐洲的青年失業率都在持續下降,然而,中國的青年失業率,卻在從2021年10月份以來加速攀升。
不過,大家看到,如此糟糕的經濟狀況,經濟學家反而不說話了,以至於有一篇文章說「除了胡錫進,沒人關心經濟」。而且,這篇文章還引起了一向低調的騰訊董事長馬化騰的關注,還在朋友圈轉發和打賞了這篇文章,還因此引發了一波輿論風暴。
學者張銘就提到,馬化騰在網上發言,基本上等於啞巴說話,連啞巴都說話了,可是大事不好。也有人評論說:「膽小如鼠的人,也忍不住借他人之酒杯澆自己內心之塊壘,這十幾年也是罕見吧!」
那麼這篇《除了胡錫進,沒人關心經濟》的網絡文章,到底說了些什麼呢?
文章提到,在為中國經濟疾呼的問題上,中國經濟學家做的、說的,遠不如《環球時報》前總編胡錫進,並點名批評中共主席習近平的經濟智囊李稻葵說,一個頂級經濟學家不操心經濟議題,卻大談過去兩年抗疫的偉大勝利,是為每一個百姓的平均壽命延長了10天。
但是,遭遇這樣的批評,估計中國的經濟學家也是很無奈、很委屈。李稻葵在去年年底的時候還在講,中國經濟在未來5年,將面臨改革開放以來「最困難的時期」,現在卻開始拍「黨」的馬屁了。可這也不能全都怪他,畢竟不少前車之鑑就在眼前,比如:經濟學家任澤平被微博、微信禁言後,現在已經親口承認轉型為「情感博主」了;還有交銀國際的首席策略師洪灝,在微博、微信被封號之後,本人也被迫辭職了。
試想,在這種情況下,中國的經濟學家們,誰還敢真的「關心」中國經濟呢,當然只有「叼盤」高手胡錫進了。
財商經濟研究所
策劃:宇文銘
撰文:李松筠
編輯:蔚然、宇文銘
剪輯:曲歌
監製:李松筠
訂閱財商天下:
責任編輯:連書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