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紀元2022年04月20日訊】(大紀元記者夏松綜合報導)據中共教育部公布的數字,2022年的高校應屆畢業生人數約為1076萬人,比上一年多出了167萬人,增幅高達18.37%,規模和增量均創歷史新高。大量畢業生為了緩解就業壓力,選擇報考公務員、參加事業單位編制考試,或是報考研究生。
近日,「史上最多畢業生1076萬」的話題衝上了微博熱搜,人群龐大的畢業生就業壓力空前大。中共教育部高校學生司司長王輝在接受陸媒採訪時表示,受到疫情等多重因素影響,高校畢業生的就業形勢複雜嚴峻,穩就業、保就業的任務非常艱鉅。
中共教育產業化致就業市場失衡
研究中國人口問題的美國威斯康星大學麥迪遜分校學者易富賢認為,製造業危機是解不開的癥結。他說,「1999年之後,實行大學擴招,導致高等教育的毛入學率不斷提高。這就導致一方面大學生找不到工作,一方面中國的製造業面臨著補員不足。中國目前經濟最主要的就是製造業,但是製造業沒有人了,因為年輕人都不願意從事製造業,製造業在萎縮。」
台灣國立聯合大學通識教育中心兼任助理教授蕭衡鍾接受美國之音採訪時表示,高校畢業生的就業壓力或可溯及到更早的1998年高校擴招政策,使得當時的高校畢業生數量驟增。2003年,第一屆擴招學生畢業,當時的就業市場已出現就業困難的現象,至今大批高校畢業生的就業壓力與「蟻族」低度就業的問題仍未改善,未來隨著畢業生人數破千萬,這個問題恐會更加嚴峻。
「蟻族」是指聚居於城中村,收入不高、工作不穩定的「高校畢業生低收入聚居群體」。據統計,僅北京就有至少10萬「蟻族」,而全國至少有上百萬。
《中國新聞週刊》在4月14日發表文章表示,就業市場中存在著「有人沒活幹,有活沒人幹」的問題。儘管製造業是目前中國人才需求最大的行業,但卻面臨著高校畢業生不願在製造業就業、行業招工難的情況。
易富賢認為,大量大學生找不到工作,還會帶來生育率下降的問題。
他說,「本來大學畢業就應該結婚生育,他們連工作都沒有,更加沒有條件結婚生子,因此生育率會不斷下降。中國出生人數在不斷下降,1000多萬人中有相當一部分找不到工作,相當一部分人就根本不敢結婚,生育率就會很低。所以,中國每年的出生數額跟結婚數額都會繼續地下降。」
有網友在微博上感嘆:「每屆都是最難的一屆」,「獨木橋難過」,「不捲了,出國才是出路」。
畢業生就業壓力山大
陸媒財新網4月11日報導,隨著六月畢業季將近,大量學生未找到工作機會。截至3月28日,廣東的一所大學只有13.5%的畢業生找到了工作。
官媒《中國青年報》報導,上海交通大學調查,大學本科生平均投遞簡歷13.47份,獲得5.47個面試機會,獲取2.31份錄用通知,平均歷時2.52個月。南開大學畢業生平均投遞簡歷31.62份,平均獲得10.28個面試邀請,收到錄用通知3.01個。華東師範大學畢業生平均投遞23.34份簡歷,平均每人獲得2.92份錄用通知。
官媒《中國新聞週刊》報導,中國人民大學就業研究所所長曾湘泉表示,2020年疫情爆發後,高校畢業生選擇「慢就業」比率上升,許多畢業生主動退出勞動力市場,或是報考研究生落榜後第二年再考一次。研究生供給增加,就業也面臨困難,這些都會推高失業率。
曾湘泉說表示,高校畢業生規模創歷史新高,經濟增速下行壓力增大,加上疫情、俄烏衝突等不確定性因素,勞動力市場供需矛盾增加帶來的壓力非常大。他說,「2022年可能是有史以來高校畢業生就業壓力最大的一年。」
迂迴就業轉戰「國考」 競爭激烈
很多畢業生找不到工作後,改變策略,轉而報考公務員,為了求個穩定。但考公務員也不輕鬆。
陸媒《每日經濟新聞》報導,某碩士畢業生表示,雖然就業環境不好,也還是想先去工作,畢竟25歲了,身邊60%—70%的同學想去國企或是考公務員。疫情下,很多事情都往後延了,許多同學工作沒有著落。
另一位碩士畢業生表示,已經與一家網路大廠簽了僱用合同,但是心裡很慌張。網路大廠從去年下半年至今都在裁員,雖然待遇挺好,但裁員風險讓他沒有安全感,最近也在找一些國企的面試機會。
在人民大學就讀文科專業的呂芃(化名)告訴美國之音,她已投遞了四五份履歷,獲得一兩個面試機會,但因為薪水都很低,只有2000元人民幣左右,所以還想要再找找工作機會。
呂芃也表示,會一邊找工作,一邊準備公務員考試,畢竟公務員的工作比較安穩,也符合家人的期待。不過她坦承,「國考」競爭很激烈,沒有很大的把握,目前只能走一步算一步。
另一位大四學生表示,一般公司的薪水太低,身邊很多學計算機和網絡專業的同學都選擇轉行考公務員。他感嘆,公務員考試競爭太激烈了,如果找不到合適工作,會有人選擇繼續報考研究生。
2003年,公務員考試平均16個人搶一個位子,比率是16:1,但今年的比率是68:1,甚至有些法律部門是兩三百人報考才錄取一人,競爭十分激烈。
歸根結底,就業與經濟發展息息相關,經濟向好,找工作相對容易。相反地,經濟不景氣,失業率高,找工作也難。
中共作繭自縛 經濟下行就業艱難
2020年11月以來,中共當局頻頻推出新的監管規定,涉及反壟斷、網路及數據安全、教育、金融和社會公平領域,而且每次有重大監管新規頒布時,就導致金融市場動盪並引發廣泛關注。中共這些舉措,對中國經濟造成重大影響。
台灣世新大學前國際事務處處長吳巨盟告訴「美國之音」,自2018年美中貿易戰後,不少供應鏈轉移到東南亞,已對中國經濟造成影響。北京當局對房地產和教育等行業的監管,造成市場緊縮。「反壟斷法」和「共同富裕」又導致互聯網大裁員,減少招聘,這些都是大學畢業生就業困難的原因。
《華爾街日報》4月20日報導,中共政府一直在努力應對一系列經濟問題,其中一些問題是由其自身造成的。習近平去年發起了遠離西式資本主義的行動,導致商業信心被削弱,私人投資驟降。他對疫情採取嚴格的防控政策,打擊了消費者支出,擾亂了商品供應,最引人注目的是在上海實施的封控。
目前中國有45個城市、共計4億民眾處於全面或部分封城狀態,加起來占國民生產總值(GDP)每年的40%,換算起來大約7.2萬億美元。許多分析師提出警告,中國長期封城對全球經濟造成巨大衝擊。
日本最大的投資銀行野村控股日前發布的一份報告說,中國經濟正面臨新冠疫情爆發以來最嚴峻的下行壓力,預計中國2022年的GDP增長率為4.3%,此前,北京設定的5.5%增長目標很可能無法如願。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4月19日發布《世界經濟展望》報告,將中國2022年的經濟增長預期再度下調至4.4%。遠低於年初北京設下的5.5%目標。
有分析人士認為,疫情大流行、中共「清零政策」和國際形式的大變,導致中國經濟的不確定性越來越多,經濟增速正在快速下行。美中貿易戰、西方國家與中共漸行漸遠、供應鏈危機,以及俄烏戰爭等諸多因素,再疊加龐大的就業大軍,讓這些剛剛邁出校門的畢業生立刻就感受到就業的寒冬。
責任編輯:高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