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雲:上海小提琴家跳樓 中共還要逼死多少人

人氣 3982

【大紀元2022年04月17日訊】4月13日夜,上海退休小提琴家陳順平因腹痛就醫被拒,疼痛難忍跳樓身亡。陳順平的妻子發文敘述經過,質問當局:「所有的醫療資源都運用在陽性病人和篩查上,那請問,我們這種普通居民就不是人了嗎?求助受阻,求醫無門。為何?為何?為何?」「這個社會活生生的把一個最普通的病人逼死了。」

聽文章:

powered by

(聽更多請至「聽紀元」平台)

當晚拒收陳順平的同濟醫院在人死後卻表示,當時消殺後是可以接診的,家屬對此表示憤怒。因為所謂的防疫規定,陳順平只能被立即草草火化,家人無法前往,也不能舉行殯葬儀式。陳順平之子希望通過父親的悲慘結局呼籲整個社會,避免悲劇重演。

上海嚴控「清零」一個多月來,因延誤治療致死及自殺等非正常死亡案例接連不斷,震驚海內外。無論是不堪重負的虹口區衛健委官員錢文雄,還是被擋在醫院門外的陳順平,自殺者承受的痛苦和心中的絕望肯定是外人難以想像的。

更為恐怖的是,面對一樁樁人命慘案以及家屬的泣訴質問,黨媒紛紛堅稱「清零」是「科學的」,「最符合中國國情」。不僅如此,分區或全面管控在山西、西安等多地實行。中共倒行逆施,正在擴大「清零」範圍,正在把更多民眾拖入無人性的漩渦。

很多人無法理解:這樣的日子什麼時候是個頭?

上海「清零」被比作「文革」2.0,陳順平之死讓人聯想到文革期間上海音樂界的自殺潮。1966年9月6日,上海音樂學院指揮系主任楊嘉仁與妻子程卓如開煤氣自殺。同年9月,鋼琴系主任李翠貞開煤氣自殺。1967年1月31日夜,青年鋼琴家顧聖嬰在受到造反派的羞辱和威脅後與母親、弟弟三人開煤氣自殺。1968年, 上海音樂學院教授沈知白因受迫害在家中服安眠藥自殺。

昔日的音樂精英不堪屈辱,選擇以死抗爭。誰會料到,56年後,不同形式的迫害奪走了又一批上海人的生命。

當年,黨給了紅衛兵、造反派、革委會權利,讓他們敢於對同胞大打出手,肆意侮辱,再踏上一萬隻腳,讓其永世不得翻身。今日,黨又給了地方官員、醫院、街道、派出所、居委會權利,讓他們隨意擺布老百姓:貼封條、對人呼來喝去,甚至當街打人、拒絕救治。誰敢不聽黨的話,就會被賦紅碼,不能上街、行走,還會影響前途,一輩子難出頭。但是,如果你因為被抓進方艙而交叉感染轉陽,或是因為「防疫」耽誤了病情,你和全家人只能自認倒楣。

一場運動過去,又一場運動上演,黨的「偉光正」不變,把人不當人的瘋狂不變。這個國家怎麼了?

2016年9月28日,四位大陸維權律師的妻子聯名在社交平台發文,講述了她們在丈夫被失蹤之後遭遇的不公。她們大聲疾呼:「究竟是我們出了問題,還是這個國家出了問題?」

居住在北京的加拿大籍法輪功學員孫茜因為信仰被迫害,被判刑。她的母親李雲秀曾悲憤地說:「生活在這樣一個沒有自由或人權的國家,我感到難過。我的心很痛。」.

陝西鳳縣5歲女孩雷鑫睿因接種毒疫苗致殘,被病痛折磨了四年後於2019年12月17日去世。她的母親雷霄用微信發出女兒去世的消息卻遭到屏蔽。雷霄告訴大紀元記者:「在疫苗後遺症兒童交流群裡,每天會有好多打疫苗出事的新面孔,且大多數都是不治之症,眼看著自己活潑可愛的孩子,被一針毒疫苗殘害成了植物人,遭受這樣的滅頂之災,卻連說真相的權利都沒有,這就是我們所生存的這片土地!」

從上世紀的大饑荒、文革、「六四」再到迫害法輪功、迫害維權律師和維權民眾,再到防疫運動的次生災害,人權災難無休止地輪迴反轉。人民被剝奪了種種權利,卻被逼在痛苦中向黨感恩。

面對此等暴虐,那些能夠清醒地分辨真偽善惡、並且挺身而出、堅守正義的中國人,是在協助同胞衝破謊言和恐懼的大網,是在幫助所有受苦受難的人擺脫暴政、奔向自由。 這些人才是最值得尊敬和感激。

今年1月,曾向外界提供北京疫情信息的法輪功學員許那被中共當局判刑8年。許那曾寫下這樣的話:「我越熱愛我的祖國,我就越能認清到底是誰禍害了她、是誰霸占了她。我的祖國代表的是這片土地上的山川河流及數千年的儒釋道傳統文化。但一百年前歐洲上空飄蕩的一個「幽靈」來禍亂中華大地,使民眾唯利是圖……背棄了『仁義禮智信』五常之德。它戰天鬥地,使山河不再。」這番話值得我們細讀、深思。

我們見證了太多的悲劇,我們也見證了從沉默中迸發的良知和勇氣。多日來,大批上海網民貼文揭露和譴責當局的野蠻封城,有居委會人員集體辭職,也有志願者退出核酸檢測工作,還有一百多戶居民為鄰居請願、要求居家隔離。越來越多國人對中共「正能量」說「不」,不再跟黨走。

或許,這一部分人的覺醒只是「希望的微光」,但是,萬千微光匯聚,必將衝破黑暗。

責任編輯:高義#

相關新聞
網傳上海小提琴家跳樓亡 官稱保障急診 評論翻車
【一線採訪】亂象頻生 上海物價飛漲威脅民生
【中國觀察】上海生亂 孫春蘭李強甩鍋?
上海全面封城 全球供應鏈面臨重大壓力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