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家專欄】債務續上升 中國經濟體制的弱點

人氣 2213

【大紀元2022年04月13日訊】(英文大紀元專欄作家Milton Ezrati撰文/原泉編譯)當評論家們糾結於美國的軟弱,擔心俄羅斯和中共將如何瓜分世界時,中國卻有自己的問題,主要是不斷增加的無法償還的債務負擔。

房地產開發商恆大集團(Evergrande)首先爆出債務問題,當該公司的債務問題去年春天登上新聞頭條時,北京方面肯定知道,有債務問題的公司名單還會增加。事實上,資不抵債的開發商越來越多,這使得中國的金融體系越來越脆弱。

從更深層次來看,這種情況揭示了中國自上而下、計劃經濟管理方式的根本弱點。

最新宣布無力償還債務的開發商是陽光城集團股份有限公司(Yango Group Co﹐,簡稱陽光城)。1月,該公司通過將6.7億美元的現有債券置換成新債券,避免了違約。僅過了幾週,該公司的管理層就宣布公司仍無法履行其財務責任。

就像陷入困境的金融體系一樣,這一違約導致陽光城的最大股東福建陽光城無法支付約2.96億美元債務的利息。與此同時,中國奧園集團(Aoyuan Group)也宣布無法履行其財務責任。

此前,恆大集團、佳兆業集團(Kaisa Group Holdings Ltd.)和花樣年控股集團有限公司(Fantasia Holdings Group Co.)都出現了違約的消息。一項非正式統計顯示,在63億美元的舊債換新債中,約40%已出現了違約。

這些實際違約數字雖然很大,但只占風險資金的一小部分。恆大的消息剛傳出時被大肆報導,人們懷疑該公司是否能償還約3,000億美元的債務。

所有其它公司都在使違約數字膨脹。現在有明顯跡象表明,所有開發商可能都陷入困境,這不是件小事,因為房地產開發約占中國經濟的三分之一。

對於債券持有人和中國政府那些負責保護中國金融健康的人來說,更緊迫的是即將到期的巨額債券。根據全球知名的數據公司路孚特(Refinitiv)的數據,中國房地產開發商在2022年將面臨約1,170億美元的到期債務,其中近三分之一是以美元計價,大約270億美元將在幾週內到期。

到目前為止,中共政府、中共和西方的媒體都將這些債務問題歸咎於中國開發商的揮霍無度。毫無疑問,許多這樣公司的管理都很張揚,他們過度借貸、肆意揮霍。

關於恆大如何收購球隊,並讓隊員乘坐私人飛機參加國外比賽的故事,在許多媒體報導中反覆出現。但是,如果說輕率的管理需承擔部分責任,那麼大部分責任則是北京的政策制定者的。

幾十年來,幾乎是自上世紀70年代末中國開始大規模開放以來,房地產開發一直是中國經濟增長模式引以為傲的產業。中國政府利用特別債券鼓勵省級政府與私人開發商合作,將原本屬於農民的土地變成城市。這些迅速的發展形成了西方媒體熱情洋溢的報導的基礎,並一直持續到本世紀的第二個十年。

難怪房地產開發在中國的國內生產總值(GDP)中占有如此大的比重。所有這些增長都需要債務,首先由省級和地方政府通過北京批准的特別債券來承擔,然後由開發商承擔。可以理解的是,開發商期望房地產項目會獲得源源不斷的資金。

幾十年來,借貸和支出如此過度,以至於今天中國有約20%的住房空置。這部分住房既沒有出售,也沒有租金回報。與此同時,由於政府停止了合同,也就不難理解為什麼開發商無法償還他們多年來積累的巨額債務。

這種情況很危險,不僅是因為一些房地產開發商將退出市場,更大的問題在於許多貸款機構——中國和外國的——它們會發現自己被毫無價值或大幅貶值的債券所困。這種巨大的浪費使得它們支持未來發展的能力下降。

或許更糟糕的是,沒有人知道這些受傷的金融參與者是誰,因此其他人會在放貸或投資方面猶豫不決,因為他們擔心一個或多個相關方會因為持有壞帳而被削弱。

這種擔懮可能會給金融體系帶來必要的謹慎,但這也意味著金融交易的速度將放緩,從而導致經濟增長速度放緩。

壞帳問題揭示了中國經濟的另一個弱點。房地產總建設過剩,源於中央計劃經濟決策的本質。債務和住房過剩的直接原因是計劃者沒有意識到,中國人的生活需求與他們想像的不同。

為什麼他們看不到這一點?

與直接與買家打交道的企業不同,計劃者與他們所計劃的人沒有接觸。從計劃者的角度來看,這樣的發展在過去行之有效,應該繼續這樣做。只要北京方面推動,省級政府和開發商就完全有理由配合。

如果採用市場經濟,所有相關方都會看到,對這類住房的需求並不存在,而且會比中國的計劃者更早地退出﹐過度建設和債務積壓的問題就不會那麼嚴重。

作者簡介:

米爾頓‧埃茲拉蒂(Milton Ezrati)是《國家利益》(The National Interest)雜誌的特約編輯、紐約州立大學布法羅分校人力資本研究中心的榮譽學者,也是紐約傳播公司Vested的首席經濟學家。他的最新著作是《三十個明天:未來三十年的全球化、人口統計學和我們的生活方式》(Thirty Tomorrows: The Next Three Decades of Globalization, Demographics, and How We Will Live)。

原文:刊登於英文《大紀元時報》。

本文僅代表作者觀點,並不一定反映《大紀元時報》立場。

責任編輯:高靜#

相關新聞
【名家專欄】Omicron正持續摧毀中國經濟
【名家專欄】IMF預測中國經濟增長前景黯淡
【名家專欄】疫情等衝擊下 中國經濟或遇瓶頸
【名家專欄】俄烏戰和清零政策拖累中國經濟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