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紀元2022年02月05日訊】1月25日,中共證監會(CSRC)副主席方星海主持了與十幾家外國金融機構的線上會議。方向西方頂級銀行和資產管理公司的高管保證,中國將在 2022 年實現「可觀的增長」,因為中共將今年的經濟增長放在首位。
方的保證揭示了國際金融界對中國經濟的深慮。就在當日,在與中共政府進行「第四條磋商」後,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發布年度評估報告,指中國經濟失衡情況加劇,導致向消費驅動型增長模式的轉型延遲,並將中國2022年經濟增長預期從之前的5.7%下調至4.8%。
而之前,世界銀行已兩次下調對2021年中國經濟增長率的預測。2021年6月,預測為8.5%;10月,下調至8.1%;12月22日,則進一步下調至8.0%,同時還將中國2022年GDP增速預測從原先的5.4%下調至5.1%。《中國經濟簡報:經濟再平衡——從復甦到高質量增長》報告稱,當前中國經濟面臨三大挑戰:第一,經濟增長從外需拉動轉向內需拉動,從投資和工業主導轉向更多依靠消費和服務業;第二,從以政府領導和監管為重心轉向讓市場和私營部門發揮更大作用;第三,從高碳經濟轉向低碳經濟。從中期看,中國實現高質量增長需要在多個方面促進經濟再平衡。
事實上,不僅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和世界銀行,就是華爾街投行,包括高盛(Goldman Sachs)丶摩根大通(JPMorgan)和摩根士丹利(Morgan Stanley)等,都曾於2021年8月9日下調了對中國經濟增長的預期;稍後,9月21日,美國銀行(Bank of America)下調了對中國未來三年經濟增長的預期:2021年GDP增長率從8.3%下調至8.0%,2022年預測從6.2%下調至5.3%,2023年預測從6.0%下調至5.8%。當時,渣打銀行(Standard Chartered)和荷蘭國際集團(ING)表示,中共當局目前的政策支持不足以應對中國經濟面臨下行風險。國際評級機構惠譽也將中國今年經濟增長預測由之前的8.4%,調低到8.1%。
眾所周知,中共高調宣布2021年國際資金潮水般湧入中國,如在2020年中國利用外資規模逆勢增長6.2%達9,999.8億元人民幣躍升至世界第一的基礎上,2021年中國實際使用外資金額11,493.6億元人民幣,同比增長14.9%;外資持倉人民幣債券(超過4萬億人民幣)、A股(北向資金連續12個月淨流入,累計淨流入約4,322億元)創紀錄。
但是,2021年中國經濟增長率卻每況愈下。來看中共官方數據(且不論其真偽):一季度同比增長18.3%,二季度增長7.9%,三季度增長4.9%,四季度增長4.0%;全年經濟同比增長8.1%。
這就表明,無論是亮麗的「出口景氣」( 2021年貨物貿易進出口總值39.1萬億元人民幣,首次跨上6萬億美元台階,比2020年增長21.4%),還是巨大的外資投入,都無法有效提振中國經濟。也就是說,中國經濟已經病入膏肓。
這裡順便說一下IMF的「第四條款磋商」,即根據IMF協定第四條,IMF每年會向其成員經濟體派遣一個工作小組,與所在經濟體的政府就當地經濟發展情況和政策進行討論,提出評估意見並撰寫報告交IMF執董會討論。2021年10月28日至11月10日,IMF團隊與中方以視頻會議方式進行了2021年的第四條款磋商,「代表團與來自中國政府和中國人民銀行的高層官員、私人部門代表和學術界人士開展了極富建設性的坦誠對話」。 磋商結束後,IMF聲明「中國經濟復甦進展順利,但復甦進程並不均衡且勢頭放緩,下行風險不斷累積。」基調遠非樂觀。「第四條款磋商」的影響是相當大的。
因此,把中國視為規模空前新興市場的華爾街和國際金融界,對中國經濟現狀和未來走勢的憂慮可想而知。這就是為什麼召開這次中共監管當局與頂尖國際金融機構線上會議的原因所在。
會上,方星海保證經過2021年監管嚴厲打擊後的中國經濟前景。這不是方的第一次保證。去年9月16日,在閉門的第5屆中美金融圓桌會議(CUFR)上——此次會議長達3個半小時,以在線方式舉行,約有35人參加,包括華爾街頂級公司的高管,會議討論追求透明度與長期穩定的問題——方星海為中共當局近期整肅各大行業的監管措施辯解。他稱,這並不是為了限制國內民營企業,也不是為了與美國或國際金融市場脫鉤,相反是為了加強對面向消費者的平台公司的監管,這些公司在促進中共領導人習近平推動的「共同富裕」上具有關鍵作用。
似乎,當時華爾街一定程度上接受了方的辯解。這從2021年各大國際金融巨頭在中國大舉投資的行動上得到印證。
不過,這次方稱中國將在 2022 年實現「可觀的增長」,就不一定能令華爾街信服了。
第一,IMF 「第四條款磋商」報告基本代表了國際金融界的共識。IMF認為,不太有利的比較基數、消費疲軟、房地產投資下滑帶來的阻力將成為2022年拖累中國經濟增長的主要因素。而IMF審查部分列出的評估結果反映出,一些經濟學家和官員們越發擔心,中共國家對經濟的更大幹預活動可能會阻礙中國的「高質」經濟增長目標。
第二,對中共政策的擔心。去年11月17日,《紐約時報》中文網刊發 「華爾街銀行終於進入中國,但這能維持多久?」一文說,「六位由於政治敏感性而拒絕公開談論其業務某些方面的華爾街銀行業高管表示,儘管他們對中國最新的金融開放措施表示歡迎,但他們清楚地意識到,中國政府隨時都可能取消他們的業務權。」的確,既然中共能對阿里巴巴、滴滴等等國內的大企業採取強硬的手段,為什麼就不會對外資企業採取劇烈措施呢?
歷史總是有記憶的,歷史也總是可能重複的。2022年的中國是個大變數,華爾街的疑慮恐怕難以消除。
大紀元首發
責任編輯:高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