敏感時刻 前中共疾控中心主任高福再被免一職

人氣 6264

【大紀元2022年12月09日訊】(大紀元專題部記者易凡採訪報導)在中共宣布江澤民死亡的同一天,受江家提拔的前中共國家疾控中心主任高福再被免去一職。

11月30日,中共國務院宣布,免去三名官員職務,其中包括高福的中共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副主任職務。

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是中共國務院主管的事業單位,通常每五年一次換屆。高福所在的這屆成員,任期從2018年開始,也就是說他的任期至今未滿五年,但官方沒有說明他被免職的原因。

高福係病原微生物與免疫學專家,具有英國牛津大學的博士學位,曾在美國哈佛醫學院從事博士後研究,之後回到牛津大學任教。

他頂著一堆院士的頭銜,除了中國科學院院士外,還分別是美國科學院外籍院士、美國國家醫學科學院院士、國際歐亞科學院院士、德國國家科學院院士、英國王家科學院外籍院士、俄羅斯科學院外籍院士。

高福的仕途與江家密不可分。2004年,高福被中國科學院聘為微生物研究所所長,這是他從海外回到中國後的第一份職務。當時的中科院副院長正是江澤民的大兒子江綿恆。江綿恆於1993年進入中科院,從1999至2011年擔任中科院副院長長達12年時間。在此期間,江澤民權傾朝野,黨羽密布。

在江綿恆與江派要員的提拔下,高福在中共的生物研究以及衛生系統內不斷升遷。2008年,高福在中科院擔任北京生命科學研究院副院長、病原微生物與免疫學重點實驗室主任,2015年擔任中國科學院大學存濟醫學院院長,2017年擔任中共疾病預防控制中心主任。

獨立撰稿人諸葛明陽12月7日對大紀元表示,「11月30日是中共宣布江澤民死亡的日子。就在同一天,江家一手提拔的高福再被免去一職,其中關係耐人尋味。」

4個月前,高福被免去另一要職。7月26日,中共疾病預防控制中心召開會議,宣布其上級管理單位變更。該中心的管理單位由原來的國家衛健委轉為去年新設立的國家疾病預防控制局。會議還宣布,高福由於年齡原因,不再擔任中共疾控中心主任職務。

旅美中國問題專家、時政評論員李燕銘12月7日對大紀元表示,國家疾病預防控制局以及國家疾控中心,目前都已由習近平陣營的人馬接管,高福被去職,當時已暗藏清洗信號。如今在江澤民死亡以及中共的防疫政策轉向之際,高福再被異常免職,意味其背後的勢力也可能成為清洗的目標。

關於高福的幾個爭議

有關中共病毒(COVID-19)疫情的問題上,高福的言論有多次陷入爭議。

2019年3月在中共政協會議期間,高福在接受採訪時表示,「經常有人問我,薩斯(SARS)過去十幾年了,還會來嗎?薩斯這一類病毒隨時都有可能出現。但我很有信心地說,薩斯類似事件不會再出現,因為我國傳染病監控網絡體系建設得很好,這類事件不會再發生。」

COVID疫情在武漢剛爆發不久時,中共疾控中心曾派專家團隊前往摸底。2020年1月19日,高福的下屬、武漢市疾控中心主任李剛在記者會上明確表示,「疫情是可防可控的。」「不排除有限人傳人的可能,但持續人傳人的風險較低。」高福在同年4月接受中共官媒CGTN(中國國際電視台)採訪時說,他沒來沒有說過「沒有人傳人的現象」,將責任推得一乾二淨。

2020年1月29日,美國醫學期刊《新英格蘭醫學雜誌》(The New England Journal of Medicine,紐英倫醫學雜誌)在線上刊登了一篇論文《新冠病毒感染肺炎在中國武漢的初期傳播動力學》,高福為作者之一。文中提及,「有證據表明,自2019年12月中旬以來,密切接觸者之間的人際傳播已經發生。」

然而,中共官方直到2020年1月20日才首次承認疫情存在人際傳播。上述論文中的言論引起軒然大波,網民指責高福和中共疾控中心早已掌握人傳人證據卻祕不外宣。高福隨後對外解釋,其結論是基於當前資料的「回顧性分析」。

去年4月,高福在接受中國《財經》雜誌採訪時,記者問道,如果應對疫情是一場考試,這場考試你給自己打多少分?高福說,「我給自己打滿分。」

今年4月21日在社交媒體熱傳的中,高福走過一棟建築的走廊,幾名女記者跟隨其後提問。一名記者問到「這兩個月的疫情防控」情況(當時正是上海被封控階段)。高福先是尷尬地撓撓頭,然後撒腿就跑,嘴裡疑似不斷重複「我有事我有事」,幾名女記者在後面緊追……

2021年6月15日,美國眾議院兩名共和黨議員提出《世界理應知道法案》(the World Deserves To Know Act)。法案要求美國總統根據《馬格尼茨基法案》的有關規定,對與中共病毒疫情有關的中共官員和衛生機構的負責人實施制裁,其中點名包括中共疾控中心主任高福。◇

責任編輯:連書華#

相關新聞
陳思敏:高福領導疾控中心再發新論文披露什麼
打疫苗仍染疫 高福稱或補第三針 專家駁斥
被記者追問防疫問題 中共疾控主任高福逃跑
疾控中心主任高福被免職 曾曝國產疫苗效力低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