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封穩經濟?專家:中國經濟將長期下行

人氣 10793

【大紀元2022年12月09日訊】(大紀元記者宋唐、易如採訪報導)最近幾日,北京連續釋放出穩定經濟和放鬆清零的信號,先是12月6日中共政治局召開穩定經濟、刺激經濟復甦會議,第二天中共國務院又宣布放緩封控的「新十條」措施。

長期的清零封控,已讓中國經濟陷入泥潭。專家們表示,放鬆清零短期內可能會改善一些經濟負面影響,但中國經濟下行是結構性的,放不放鬆清零政策,都不太可能改變中國經濟長期下行的軌跡。

中共穩經濟的措施能奏效嗎?

中國最新數據(12月7日)顯示,以美元計算的出口同比下降8.7%,這是自2020年1月大流行開始以來的最大降幅,遠遠大於3.5%的預期降幅。進口下降了10.6%,也是兩年半以來的最大降幅。

漫長的清零封控,阻礙了經濟活動,抑制了國內需求。在上海被封城的第二季度,中國的工業產能利用率僅為75.1%,這是自2020年同一季度以來的最低值。

中共官媒新華社報導說,在12月6日中共中央政治局的會議上,提出了2023年經濟工作的重點,稱明年要更好統籌疫情防控和經濟社會發展,推動經濟運行整體好轉、穩字當頭等。

12月7日,中共國務院聯防聯控機制新聞發布會宣布疫情防控「新十條」措施,不再要求全員核酸檢測,個人不再需要提供COVID陰性測試就可以在全國各地旅行,釋放出「與病毒共存」的轉向信號。

2022年12月3日,中國北京,工人拆除了一個COVID-19核酸檢測亭準備運走。作為最近放寬COVID-19控制措施的一部分,北京政府宣布,從12月5日起,人們乘坐公交車不再需要出示48小時陰性檢測證明。(Kevin Frayer/Getty Images)

美國經濟學者黃大衛(Davy Jun Huang)對大紀元表示,北京的經濟政策現在是有一個明確的大方向:增加經濟的關注,大幅度減少清零要求,但是還要觀察下一步陸續出台的政策。

UCLA安德森管理學院安德森經濟學家俞偉雄對大紀元表示,解封短期內會改善一些經濟負面影響,但是中長期來講,中國經濟面臨的是結構性問題,沒辦法回到過去二三十年高成長時期。

在清零頻繁實施情況下,中國國內消費需求仍然疲軟,中國經濟在第三季度增長了3.9%,10月份的零售額同比收縮了0.5%。市場分析師預測11月份將下降近4%。中國不斷惡化的勞動力市場,使消費者更加節儉,對餐館和其它服務業造成重大打擊。

針對北京這次放鬆清零穩經濟,從清零過渡到與病毒共存,是否能促進國內需求增長問題,黃大衛認為,從清零的轉變為促進國內需求,之前其實已經嘗試,即「國內大循環、雙循環」策略,但中國消費市場兩大支柱:房與車,房現在嚴重不景氣,車也提前消費了(推廣所謂新能源汽車)。

中國經濟長期下行趨勢不可避免

隨著中國「人口紅利」的萎縮,保持經濟增長的方法主要是提高生產力。數據顯示,從1982年到2010年,中國的全要素生產率平均每年增長1.1%;而在2011年到2019年期間,中國的全要素生產率增長平均每年下降0.6%。原因在於,習近平前兩屆任期內將投資和就業,從高生產率的私營部門,轉移到了僵化的國有企業。

在過去幾年裡,習近平當局對一系列互聯網行業進行全面監管、嚴格限制,包括遊戲、視頻和音樂,終止了繁榮的教輔行業,扼殺了中國創業者的空間。

創新作為生產力增長的一個重要來源,但在中國也面臨風險。原因在於,中共發展高科技行業與經濟無關,而與安全有關,將創新成果用於發展先進的軍事能力。美國不會允許這樣,拜登政府祭出的芯片制裁,旨在扼殺中共在人工智能和量子計算方面的領先努力。

這些做法使得中國經濟發生了結構性改變。俞偉雄分析說,中國經濟已經發生了四點結構性改變,促使中國經濟長期下行的趨勢不可避免。

一是中共要加強扶持國營企業,打壓私企導致國進民退。中國過去經濟長期的高成長,最主要的一個動力來源,是中國人民的勤奮和創新能力。但現在政府已經造成了一個(國進民退)結構性變化。很多的中國企業轉到東南亞來上市,總部也搬過去,因為覺得那邊比較自由,比較不會有政府干預,這是一個很大改變。

二是房地產過度投資,要需要好長一段時間來消化,過去造成中國經濟成長的一個主要動力,現在也沒有了。

中國房地產市場的危機使中共的土地財政難以為繼。圖為2021年10月20日湖北省宜昌市在建的住宅樓。(STR/AFP)

三是中共野心造成美國警覺,開始對中國進行科技上的競爭圍堵,會阻礙對中國從美國先進國家學到這些最新技術,像芯片等等,都會影響到中國經濟發展。

第四個結構性改變是,過去這幾年的疫情封控,讓很多台商、外商感到中國的投資環境,沒法再繼續把中國當作基地安全穩定地做下去,一個個產業鏈開始外移。疫情前就已經開始了,那時候主要是一些比較低成本的企業移到東南亞,現在蘋果公司宣布要加速把生產基地外移出中國,這是一個指標性產業。蘋果要外移的話,會對中國整體(不只是製造業),都會造成很深遠的影響。因為製造業是高生產力出口型產業,通常都有很大的正面外溢效果,蘋果現在出走的話,就會產生很大的經濟下行拉力。

習近平當局能搞好經濟嗎?

二十大確保了習近平更多的經濟決策權,隨著李克強、王岐山、劉鶴、郭樹清和易綱等熟悉經濟的中共高層紛紛離職,新任命的7名常委和24名中央政治局委員,缺乏經濟方面的專業知識。

此外,習近平的團隊現在完全由忠誠的人組成,任命都是由習近平親自審核的,幾乎沒有辯論的空間,沒有考慮替代方案,也沒有對權力說實話的空間。這些都增加了外界對習近平當局搞好經濟的疑慮。

2022年10月23日,中共二十大之後,新一屆常委亮相。(Kevin Frayer/Getty Images)

黃大衛認為,目前來看,這些領導都是意識形態與政治領域的領導,按照慣例,二十大一般不會去管下級的技術官僚,技術官僚是這些政治領導到位之後再具體任命。

俞偉雄表示,「搞經濟不是他(習近平)的強項,他剛上台的時候是以打貪腐為主,就是說在政治上面有個人非常深刻的想法,經濟可能與他的政治有所抵觸。我不會抱多大的期待,因為不只是他個人的一些因素,還有這些結構性的因素,就是很困難,難上加難。」

責任編輯:林妍#

相關新聞
中國經濟疲軟財政壓力大 多地調降收入預算
野村證券再下調中國經濟增長預期至2.8%
央行降準與防疫升級狹路相逢 中國經濟前景蒙陰
中國經濟走向內循環 許勝雄:台商處境日益艱難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