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紀元2022年12月26日訊】(大紀元專題部記者黃芸芸採訪報導)受全球終端需求疲弱衝擊,台灣11月外銷訂單年減幅高達23.4%,連三個月遞減,創2009年4月金融海嘯期間以來最大減幅。台灣經濟部統計處預估全年外銷訂單年減幅度達1.9%,全年表現陷入衰退幾成定局。對此,學者表示,預計到明年上半年都不樂觀,大家要有心理準備。
專家:通脹導致購買力下降
台灣經濟部統計處12月20日公布的數據顯示,11月外銷訂單金額為501.4億美元;另預估12月接單金額介於470億至490億美元,年減幅將擴大最多至30.8%。至於今年第4季的接單金額,統計處預估介於1,525億至1,545億美元間,單季年減幅度介於20.8%至19.7%;至於全年接單表現,預期接單金額介於6,616億至6,636億美元之間,年減1.9%至年減1.6%。
統計處長黃于玲表示,因外銷訂單與全球經濟息息相關,「明年是很不確定的年代」,包括全球通脹加息、俄烏戰爭持續、美中科技戰延續加上中國經濟高度不確定性,尤其是中國鬆綁防疫政策後疫情升溫,都讓明年接單表現待觀察。
台灣中央大學經濟系教授邱俊榮12月23日接受大紀元採訪時說,通脹造成實質所得下降,會帶來所得分配不平均,對大部分人實質購買力影響大。從去年下半年到今年整年,隨著通脹越來越嚴重,全世界購買力就會下降,導致貿易動能消失,這就是所謂終端需求下降的原因。
他舉例說,上一次最明顯的類似例子,是在2015至2016期間,台灣出口連17黑。那時候景氣衰退原因是,在金融海嘯之後,全球因為量化寬鬆QE政策(一種非傳統的貨幣政策,其操作由一國的貨幣管理機構通過公開市場操作,以提高實體經濟環境中的貨幣供給量),主要國家政府大量撒錢,導致分配不平均,造成那兩年間整個貿易動能大幅萎縮。
邱俊榮談到,造成本次全球終端需求下降還的另一個原因是,前兩年因為供應鏈斷鏈,以致廠商大量庫存累積,包括晶片在內,但隨著疫情趨緩,庫存太多,如今不要新的需求,反要先把庫存去化,一般認為明年上半年第二季之前無法解決庫存問題,因此對明年上半年出口不樂觀。整體經濟趨勢一定是不好,大家要有心理準備。
專家預期全球經濟衰退無可避免
美國聯準會(Fed)在12月14日決定加息2碼,聯邦資金利率達到4.25%~4.50%,站上15年高點。Fed會後聲明及利率預測的點狀圖,顯示2023年Fed將繼續加息,最可能的幅度是共升3碼,即5.00%~5.25%,為市場預期區間的高點位置。
歐洲國家中,英國第三季度經濟收縮的速度比之前預期的要快,而且短期前景仍然黯淡。英國國家統計局(Office for National Statistics)12月22日公布的數據顯示,英國7至9月國內生產總值(GDP)較前三個月下降0.3%,先前預計為收縮0.2%。
邱俊榮分析,因為現在全球通脹還是相對嚴重,預計未來半年到一年,所有主要國家還是處於加息階段,需求都會有明顯下降,全球貿易動能可能重演2015年動能消失的情況。
專家:中國世界經濟地位下降
「世界經濟」(World Economics)12月19日公布調查顯示,中國的商業信心創2013年1月以來最低,反映出中國境內COVID-19疫情爆增對經濟活動的影響。
「世界經濟」表示,調查強烈顯示,中國經濟的成長速度大幅放緩,可能在2023年走向衰退。中國2022年GDP預計僅成長3%,是近半世紀以來最差表現。調查顯示,中國12月商業活動大幅下滑,製造業和服務業銷售指數均低於50水平。」
邱俊榮指出,中共突然解封,也是造成需求下降的一個短期變數。該措施造成中國疫情快速擴大,嚴重影響中國生產製造供應,因為全球對中國供應鏈依賴程度高,供應鏈一個環節斷掉,全球供應鏈都會受影響。此外,中國需求市場對全球而言占比重還算大,中國在供給、需求兩面都出現問題,長期來講,對中國在世界的經濟地位會造成很大衝擊,也會讓國外企業開始減少對中國市場依賴。
邱俊榮表示,中國過去這一兩年,經濟動能逐漸消停,因為無論外在或內部因素都存在不利因素。外在因素如美中科技戰,中共過去企圖發展自己的半導體產業,如今半導體產業被美國禁令抵制之下,中國的產業發展目標受到嚴重打擊。
他分析,內在政策如拉閘限電、共同富裕、清零封控、國進民退等,中共每個政策都在把外資逼走,但外資過去是中國外貿重要來源,一旦中共開始走回毛時代的老路,打壓民企、實施高度監管,完全背棄市場自由化,把市場可以釋放的活力通通消滅,經濟動能就根本活不過來。
此外,他認為,中國存在的金融危機,包含地方債、房地產泡沫、信貸問題都越來越嚴重,幾乎沒一件事情朝正向發展,長期怎麼變化難講,但至少未來近一兩年內,中國經濟要好幾乎是很困難的事情。
責任編輯:連書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