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議會關心難民安置 紐約市承受不住或削減部分市政服務

每週湧進恐逾千人 現有資金和人員將耗盡 市長疾呼迫切需要聯邦資金協助

人氣 248

【大紀元2022年12月20日訊】(大紀元記者施萍紐約報導)週一(12月19日),紐約市議會召開為期兩天的聽證會,聽取監督市政各部門對幾個月以來湧入的難民的安置情況。週日市長亞當斯表示,在週三第42號命令到期之後,紐約的安置機構將承受不住,將被迫削減紐約人的市政服務來優先安置難民。

紐約市青年與社區發展局在2022年12月19日的聽證會上作證。(紐約市議會官方視頻截圖)

根據紐約市青年與社區發展局(DYCD)的證詞,紐約市18日接收了2個巴士的難民;19日又來了四輛大客車的人。人們相信,從本週三開始,這個數量會翻倍。亞當斯估計,紐約市每星期會增加1000人。

紐約市議會副議長Diana Ayala在2022年12月19日的聽證會上,聽取紐約市難民安置情況的匯報。(紐約市議會官方視頻截圖)

對於已經到達和即將到達的難民的安置工作,代表紐約市人民的市議會非常關心,市議長歐德思(Adrienne Adams)說,這也是為什麼市議會的「全體委員會」(Committee of the Whole)罕見地召開兩天聽證會,專門聽取難民安置工作情況匯報。第一天是各市政府機構作證,第二天是公眾及組織代表發言。

「在過去的幾個月裡,紐約市一直在努力整合資源,接納數以萬計的新移民。」她說,「作為一個庇護城市,我們張開雙臂迎接新來的人。今後我們還將繼續利用可以使用的一切工具,確保他們過上安全、有成果和有尊嚴的生活。」

42號法令本週三失效

歐德思表示,這兩天的聽證會旨在改善、協調和支持難民的接納工作。從本週三(12月21日)開始,因為疫情的原因而允許邊境官員快速驅逐非法移民的42號法令(Title 42)即將失效,紐約市將看到更多的「庇護尋求者」。

「我們必須緊急準備應對更多庇護尋求者的需求,他們可能在未來幾天內或者幾週內抵達我們城市。」歐德思說,「但是紐約市無法單獨做到這一點,我們需要州和聯邦合作夥伴的全面合作和支持。」

紐約市長也一直呼喚紐約州長和白宮的支持,但後兩者一直裝聾作啞不回應。在無人支援的情況下,紐約市只能自己想辦法。亞當斯表示,紐約市可能要減掉一些給市民的市政服務而應付難民危機。

「我們的收容所系統已經滿了,我們的資金、人員和空間都快用完了。說實話,如果不儘快採取糾正措施,我們可能會被迫砍掉或者縮減紐約人所依賴的項目,而且安置數千人的途徑也不能確定。」市長在一份聲明中說,「我需要一個計畫,我們需要協助,我們現在就需要。」

紐約市在過去幾個月內已經接納了超過3萬名難民。亞利桑那州和德州一直持續不斷地將從邊境湧入的中南美難民用大巴車送給芝加哥、華盛頓DC和紐約市等宣稱自己是「庇護城市」的民主黨城市。

現在,這些城市已經招架不住了。就連只接收了幾百個難民的丹佛市長上週四也在一個新聞發布會上宣布,該市進入「緊急狀態」。

「坦率地說,移民的湧入、他們到達的方式以及我們目前的空間和人員上的挑戰,都給我們城市帶來了巨大的壓力,我們已經接近崩潰。」丹佛市長漢考克(Michael Hancock)說,「我不想看到因為缺乏資源而導致人們流離失所這種人道危機出現。」

邊境難民人滿為患 等法令失效後闖入美國

德州邊境城市艾爾帕索(El Paso)也宣布進入「緊急狀態」。他們最近接收了1500個非法越境的移民。上週,這個城市的268英里的邊防線上,一天就有1600個闖入者。

該市民主黨市長利瑟(Oscar Leeser)12月7日說,等42號法令到期後,非法入境的移民數量將是「難以置信的」。

此前德州共和黨國會眾議員岡薩雷斯(Tony Gonzales)曾經親自去艾爾帕索邊境考察,他看到了可怕的狀況:一個平時容納1000人的拘留所裝進了4600人;一個100人的房間擠進了500人。

「只有一個衛生間,臭氣熏天。」這位議員週日對CBS電視台表示,「還有1000多人在外面的山坡上、戶外條件下等著,更不用說那些在橋邊或者其它地方等待的人了。」

一位前邊境巡邏長官斯科特(Rodney Scott)日前對英文新唐人電視台透露,僅上個月,邊境巡邏警察就使用第42條法令驅逐了7.8萬個非法移民,而使用這條法律在每個人身上節約了一小時;那麼如果這個法律失效,就意味著「7.8萬個小時之內他們不能在邊境巡邏」。

「人口走私販們都在傳:『有更多開放的口子了』甚至說:『他們現在都不會把你們踢出來了』。」斯科特說,「12月22日幾乎就像發令槍響了一樣」,「他們已經準備好了」。◇

責任編輯:李悅

相關新聞
疫情解封 加美邊境非法越境人數升至疫前水平
紐約市府加速簽約遊民所項目 華社人士籲落實資金審查
應對非法移民 華盛頓DC市長再要求90天軍事援助
邊境機構亂發文件 困擾邊境移民及紐約慈善機構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