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紀元2022年12月03日訊】(大紀元記者張婷綜合報導)上週末,中國多地反封控、要自由的白紙抗議層出不窮,海量的相關視頻和信息在中國互聯網上傳播,令網絡審查員招架不住,很多信息停留數小時後才被刪除。此外,中國民眾也轉用其它辦法來規避審查,與當局玩一場貓捉老鼠的高科技遊戲。
中共審查抗議信息 民眾有招兒應對
上週六,隨著一些地方的抗議人群越聚越大,被上傳在網絡上的視頻和圖片也越來越多。面對海量信息,中共網絡審查人員已經招架不住。一些帖子在網上掛了數小時才被刪除。精明的抗議者試圖通過使用暗語來規避網絡審查,告訴朋友他們去一定的地方「散步」,而這些地方大家都知道是集會的地點。
還有大批抗議者利用遭嚴厲審查的微信傳遞信息,但將信息最大化地簡化,只提供時間地點,不解釋,或用圖片或地圖傳遞信息,利用這種做法逃避審查。
路透社報導,北京一名抗議者說,「27日早上我收到這個祕密提示:11.27,9:30,烏辦。」這是指當天在烏魯木齊市政府駐北京辦事處舉行的抗議活動。
儘管網絡審查者試圖儘可能快地刪除抗議訊息,但是這些信息被下載並轉貼到不僅是中國社媒上,而且還有推特和Instagram(即時電報)等在中國被封禁的海外平台上。
此外,海外的中國公民也發揮了作用。
彭博社報導,25歲的中國女子瓊(Joan)在中國爆發抗議期間正在東南亞旅行。她說,她通過微信把她在中國被禁止的Instagram上的帖子截圖發送給國內的朋友。
她說:「我看到我的聯繫人當中的一些人在表達他們(對政府)的不滿,我想也許他們會想去。」為了保護瓊和她的聯繫人的安全,彭博社沒有使用她的真實姓名。
瓊有幾個朋友看到她發出的信息最終參加了活動,而其他聯繫人則尋求如何下載虛擬私人網絡(VPN)的信息,VPN可以掩蓋用戶的登錄地點。
許多大陸民眾依賴VPN軟件來翻牆登陸海外的加密信息應用軟件。
與此同時,在推特上,也有大量的有關中國抗議的視頻和圖片。這使得那些能夠突破中共封鎖使用推特的中國人能夠看到中共審查掉的抗議信息。
此外,抗議者還設立Telegram社媒群組來分享各自城市的抗議信息,甚至交友軟件的短信服務也被利用起來,希望能減少當局審查者的刪除。
上海抗議 目擊者描述真實情景
彭博社報導,25歲的西比爾(Sibyl)上週六(11月26日)晚上在上海,當了解到附近正在為新疆烏魯木齊大火遇難者舉行守夜活動時,她決定去看看。
西比爾說:「我只是想記錄下哀悼的過程。」她是一名媒體行業員工。為了安全起見,西比爾的中文名字被隱去。她在接近午夜時分到達現場,看到數十個人靜靜地站成一圈,悼念逝者。人們將這一悲劇歸咎於嚴格的COVID-19封控措施阻礙消防人員救火。
西比爾說,人群不斷變大,她在講述這些事件時哽咽了。一個多小時後,警察試圖封鎖該地區,告訴新到達的人不要進入。但一些人拒絕了,他們堅持認為自己有權加入。
西比爾說,就在這時,人們開始喊口號了。開始人群裡一些人在喊:「要自由,不要核酸!」
很快抗議者將矛頭指向共產黨,有人喊道:「不要共產黨!」
就這樣,上海的紀念逝者的守夜活動很快就變成了抗議活動。
參加活動的一名上海女士說,這一切都「像一場夢」,「我從未想過在我有生之年會在中國看到這種情況」。
抗議者分享照片、口號和有關抗議的消息向習近平發出了信息:近三年來反覆的疫情控制和封鎖,人們的憤怒終於爆發出來。
這些抗議活動是否繼續,還有待觀察。中共政府在上週末爆發抗議潮後迅速做出反應:警察湧上街頭,中共衛生官員也放軟「清零」論調。
但週二(11月29日)晚上,在廣州的一個被封鎖一個月的地區,居民與警察發生衝突。
像新疆那樣的第二起悲劇或其它引起廣泛憤怒的事件也可能引發更多輪抗議活動。此外,海外華人的支援也發揮了作用。
專家:人們有了同情心和同理心 抗議無需組織無需動員
執政十年期間,習近平曾目睹過抗議爆發,但通常是針對地方問題:工人對工廠老闆感到不滿,或者農民對土地開發感到憤怒。今年早些時候,對銀行詐騙感到沮喪的抗議者走上河南和安徽省的街頭進行抗議。
但上週末的反封控抗議卻是全國性的。一直在追蹤抗議活動的澳大利亞戰略政策研究所估計,自新疆大火以來,已有24個城市爆發了51次抗議活動。抗議人士包括習近平的母校清華大學的學生。沒有人知道接下來會發生什麼。
當局目前無法追捕抗議領袖,因為在大多數情況下,似乎沒有領袖。這些抗議事件是因為人們多年來被壓抑的沮喪和悲痛突然爆發所促成。
斯坦福大學中國經濟與制度中心高級研究學者吳國光在美國之音的一篇評論文章中寫道,人們清清楚楚地意識到,大家相互之間是一個命運共同體,新疆的悲劇可能會在中國任何其它城市重演。
「不需要組織,也不需要動員。當人們有了這種同情心和同理心的時候,中國人就自覺地站到了街頭相互呼應、相互支持,從烏魯木齊到上海的萬里之遙不是距離!」
彭博社報導,美國匹澤學院(Pitzer College)助理教授、中國政治專家劉漢章(Hanzhang Liu,音譯)說,抗議活動的經歷很可能使人們對公民抗命以及隨之而來的戰略和戰術的理解更加清晰。
「這絕對是一個覺醒和賦能授權的時刻。」
責任編輯:林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