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紀元2022年11月13日訊】(大紀元記者徐簡綜合報導)十多年前,當拜登和習近平第一次見面時,氣氛融洽;下週一,他們將在G20期間於印尼會晤,到那時,氣氛可能會不同——兩人都處在各自政治生涯的關鍵時刻,都面臨美中關係重新劃定「紅線」的博弈。
近幾年來,美中關係急遽下滑,雙方的言論越來越充滿敵意,分歧與爭議已經遍布貿易、科技、安全和意識形態等各個領域,雙方對彼此幾乎信任全無。
隨著美國中期選舉逐漸塵埃落定,民主黨保持了對美國參議院的控制,這讓拜登對G20之行更加信心滿滿。
拜登預劃紅線 「我的立場更強」
拜登週六抵達柬埔寨首都金邊。週日,針對媒體提問他與習近平見面時(立場)是否會更強有力,他告訴記者:「我知道我的立場會更強。」
他說:「我很了解習近平,他也了解我。」並稱他們一直都有進行「直言不諱的討論」。
上週三拜登表示,他與習近平會晤的目的,就是要加深對習近平政策的了解,同時「劃出我們自己的一道道紅線」。
兩位領導人都處於政治生涯的關鍵時刻,習近平在二十大上鞏固了權力,成為毛澤東之後的、以最強大形象登上國際舞台的中共領導人;而拜登在參議院取得勝利。
美國放出多種強硬信號
- 升級與東盟的夥伴關係
拜登在金邊出席了美國與東南亞國家聯盟(ASEAN)的峰會,他強調美國對這一地區的承諾,並展示在該地區抗衡中共影響力的決心。美國和東盟決定,將雙方的關係升級為全面戰略夥伴關係。
「建立全面戰略夥伴關係反映了第九屆東盟與美國峰會、2022東盟與美國特別峰會雄心勃勃的成果,並將開闢對10億人民未來繁榮和安全至關重要的、新的合作領域。」美國與東盟的聯合聲明說。
- 把拜習會內容通報台灣
白宮國家安全顧問沙利文上週四表示,美國將會向台灣官員介紹這次會晤的情況,讓台灣放心,而這毫無疑問會刺激得中共外交部難受跳腳。
「我相信(台灣)將對美國和(總統)支持台海和平穩定、美國對台灣關係法承諾的立場感到非常安全和放心。美國的台灣關係法承諾,(美國)確保向台灣防衛提供裝備。」沙利文對記者說。
- 就朝鮮問題施壓
陪同拜登乘坐空軍一號飛往柬埔寨時,沙利文對記者說 ,拜登將在會面時告訴習近平,中共作為朝鮮最大的盟友,「遏制朝鮮的壞的趨勢方面發展,符合中國(中共)的利益。」
沙利文說,拜登還將告訴習近平,如果朝鮮在導彈和核威脅的路上繼續走下去,只會適得其反,「這意味著美國在該地區的軍事和安全存在,將進一步地加強。」
押寶很高 期望卻很低?
這次備受關注的拜習會,兩方分歧很大,包括台海危機、俄烏戰爭、中共病毒疫情、芯片技術、氣候變化等重大問題,美中兩個大國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需要「穩定」——而不是加劇緊張局勢,因為這將影響世界新秩序的形成。
但兩國對會議的期望都很低。上週四,一位白宮高級官員表示,拜登希望利用會談為兩國關係「奠定基礎」——換句話說,防止兩國陷入公開衝突。這位美國官員表示,會晤的主要目的不是為了達成協議,而是為了更好地了解彼此的優先事項、減少誤判,兩國不會發表任何聯合聲明。
沙利文在空軍一號上向記者強調了這一信息,說會晤不太可能導致兩國關係出現任何重大突破,或發生戲劇性轉變。
而北京同樣對會面不報太大期望,中國人民大學國際關係教授時殷弘表示,如果認為這次會晤能夠帶來雙邊關係的持久和顯著改善,那將是「極大的、過高的期望」。
「鑒於中美處於近乎全面對抗狀態,預計重大問題能夠真正得到澄清的可能性不大。」他說。
CNN引用戰略與國際研究中心(CSIS)的高級顧問斯科特‧肯尼迪(Scott Kennedy)的話說,雙方都將關係惡化的責任歸咎於對方,並且都認為自己的表現要好於對方。
「中國(中共)認為自己贏了;美國也認為自己贏了,所以他們願意承擔這些(對峙)成本。他們都認為對方不太可能做出任何重大改變。」肯尼迪說,「這都降低了(兩國關係)重大調整的可能性。」
條條紅線 哪條最重要
拜登提到的「條條紅線」,到底是什麼呢?
對北京來說,沒有什麼紅線比「台灣統一」更重要。習近平將此視為中共走向「偉大復興」道路上需要解決的關鍵問題,發誓要到2049年實現這一「宏大願景」。習近平在今年夏天與拜登視頻通話時就曾警告「玩火者必自焚」, 還在二十大上重申絕不承諾放棄「使用武力」。
但是在美國歷史上,也許沒有哪位美國總統比拜登更能在台灣問題上激怒北京。拜登至少在四個不同的場合表示,如果中共入侵,美國將保衛台灣。每次白宮都急著挽回他的言論,說美國的「一個中國」政策沒有變化。
除此之外,兩國討論的關鍵議題包括俄烏戰爭、朝鮮挑釁和氣候變化。拜登已經表明立場,他不會對習近平做出「根本性讓步」。
經貿關係曾經被稱為美中關係的壓艙石,但是美國商務部上個月祭出新規,嚴禁向北京出售芯片技術和設備,再次表現出美國不惜代價,避免中共軍方從美國高科技中獲益。
美聯社認為,即將舉行的拜習會,將讓美中關係進入一個沒有經貿做壓艙石的「新階段」。
而美國國家公共電台(NPR)表示,拜習會將是「第二次冷戰開始後的首次超級大國領袖峰會」。
責任編輯:李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