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赫:延期發布數據加劇中國經濟「預期轉弱」

人氣 2975

【大紀元2022年10月18日訊】10月16日的「二十大」報告,已使國內外有識之士都不看好中國未來走勢;而17日,中共國家統計局將10月及三季度主要經濟數據無理由「延期」的突然做法(原定18日發布),更加強了各界對今後中國經濟的「預期轉弱」。

「延期」發布其實是中共的大忌。「二十大」這麼一場政治大戲上演,中共要求各行業一一「獻禮」,迎接其「勝利」召開。公布靚麗的經濟數據,這可捧場啊!

雖然「二十大」發言人硬稱「我們採取了一系列有力、有效的措施,穩住了經濟大盤,鞏固了企穩向好的趨勢。相比而言,中國經濟發展在主要經濟體中仍處於較好的水平,中國的經濟仍是世界經濟增長的重要的穩定器和動力源。」「延期」,畢竟是打臉的事。如果不是迫不得已,中共是不會走這一步棋的。

「迫不得已」怎麼講?這突出體現在上海封城後,中國經濟的全盤動搖。

5月25日,李克強召開10萬人參加的全國穩住經濟大盤電視電話會議,形勢危急可見一斑。此後,為「保持經濟運行在合理區間」, 「必須為黨的二十大召開創造一個良好的發展環境,這就不僅僅是經濟問題,也是重大的政治問題。」李克強忙得不亦樂乎,全國派督導組,9月28日還在主持召開穩經濟大盤四季度工作推進會議。

但是,中共方法用盡,經濟就是沒多大起色(6月有點好轉,7月又掉頭朝下,8月9月無法振起);而且,股市、匯市還大跌,債市外資撤退。中共被大大打臉。(參見筆者「二十大前中國經濟持續低迷」一文)因此, 採取了下策「延期」,這總比「裸奔」強一丁點呀。

不過,據《華爾街日報》報導,國外經濟學家普遍對數據發布的延遲感到驚訝,「非常奇怪」,想不出(中共)有什麼令人信服的理由要推遲發布。他們過去的預測是,中國第三季度的GDP數據會比第二季度更好(第二季度上海封城60天,重創中國經濟);而且,他們也不記得中共有這種不如期公布數據的先例,以致於認為數據發布通常不會因為中共的許多重要政治會議而推遲。

這表明,國外經濟學家實在不太熟悉中共的思維方式。事實上,原定於19日發布的70個主要城市的房價數據,這次也同時延遲。10月份的國民經濟運行情況新聞發布會也宣布延期。 稍前,10月14日,中共海關總署也推遲了月度貿易數據發布,同樣沒有提供解釋或回應。

國內民眾就太了解中共「延期」的把戲了。有網民詰問:(數據)實在太差了?造假需要更多時間? 這個詰問是有道理的。舉例而言。3月15日,中共國家統計局公布今年1至2月宏觀經濟數據,相當亮麗,消費、投資、工業生產增加值都出乎意料地出色;隨即有經濟專家撰文揭示,政府公布的總體數據,跟分項以及行業數據自相矛盾,實際上各行各業都未擺脫下行趨勢。

中共統計造假的例子實在太多了。我們再舉個例子。中國第七次人口普查,延期到2021年5月11日上午才公布,一公布立即遭到各方質疑,質疑的焦點集中在與2020年相關的人口增量與死亡數字上。評論稱「有點數學邏輯思維能力的人會輕易看出數據存在無法邏輯自洽問題。」

在中國,官方造假是個公開的祕密,民間「揭假」幾乎成了一個流行的遊戲。中共也是死豬不怕開水燙。在「二十大」的政治敏感時期,為減少麻煩,乾脆不公布,讓你完不成「揭假」,也算是另一種形式的「獻禮」吧。

最後,本文對「預期轉弱」多說幾句。預期是影響市場主體經濟決策的基本要素,也是宏觀經濟理論和政策需要關注的核心變量,貫穿宏觀經濟學和微觀經濟學。中共從西方搬過來「預期管理」,做了些改造,主要運用是在宏觀調控和風險防範方面,但遠不成熟。例如,沒有一個有效的渠道來獲取真實的預期信息,市場預期沒有成為制定宏觀政策的錨,等等。

由於中國經濟持續下滑,中共越來越重視「預期管理」。2013年十八屆三中全會明確將「穩定市場預期」納入到健全宏觀調控體系的框架之中;2015年中央經濟工作會議首次提出「實施宏觀調控要更加注重引導市場行為和社會心理預期」。2018年中共首次提出「穩就業、穩金融、穩外貿、穩外資、穩投資、穩預期」的「六穩」要求,標誌著「預期管理」工作進入核心議程。

不過,由於中國經濟病入膏肓,中共又向左轉,其搞的「預期管理」根本就起不了多大作用。2021年12月,中共不得不承認2022年中國經濟面臨「需求收縮、供給衝擊、預期轉弱」三重衝擊,卻又不敢直面病根,只做些表面文章,同時又偏執狂般搞「動態清零」,致使中國經濟風雨飄搖。

而「二十大」報告的強硬、僵硬基調,凸顯了中共的僵死,大大強化了「預期轉弱」。而且,「預期轉弱」不局限於經濟,同時也針對中共的生存能力。

大紀元首發

責任編輯:高義

相關新聞
陸企大裁員 分析:中國經濟痛苦指數恐攀升
郝平:習規李不隨?十萬人大會釋放四大信號
【財商天下】一場新危機來襲 能要中共的命?
【秦鵬直播】李克強穩經濟?V型復甦很難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