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紀元2022年01月07日訊】(大紀元記者高邈採訪報導)中共當局對疫情採取極端封控手段,引發民眾強烈不滿。據陝西省一位農名工表示,他們每天被困在板房裡,核酸檢測十幾次都是陰性的也不讓回家,錢快用完了,連吃飯都成問題,還有個同事暈倒了,也沒人送醫院,他們「感受不到政府的一點溫暖和體貼」。
陝西西安自2021年12月23日封城至今已兩週。據陝西衛健委1月7日公布,新增報告本土確診病例57例(均在西安市),自2021年12月9日以來,全省累計報告本土確診病例1940例,其中西安市1913例。(註:因中共慣於隱瞞疫情真相,因此官方的數據備受外界質疑。)
聽新聞:
(聽更多請至「聽紀元」平台)
西安市政府5日召開新聞發布會稱,「社會面基本實現清零」。根據官方通報,截至1月4日,西安全市正在集中隔離的民眾有42,000餘人。當局嚴厲的防疫政策導致民眾忍飢挨餓,甚至有其它醫療需求的民眾也無法及時就醫。
一天只吃一兩頓飯,再待兩個月連回家的車錢都沒有了
在西安市南窯頭小區西區隔離的農民工黃阿四(化名)5日向大紀元表示,爆發疫情之後,他們就被困在工地。當時因為沒有儲備(食物),工地沒有吃的,政府發了一回菜,只有兩個白蘿蔔、兩個紅蘿蔔、兩棵白菜、兩個洋芋及幾棵蔥,根本不夠他們八九個人吃。並且只發了一次菜,再沒有發第二回。他們撥打12345熱線求救也打不通,最後自己想辦法,晚上偷著出去買了一箱方便麵,但吃幾天就受不了了。後來買了鍋、油、米等自己做著吃。
他說,「現在物價很貴,平時6塊錢的東西,現在都賣到10塊至12塊,水果也比平時貴三四塊錢。小區的超市、菜店都關了,不讓賣,都是偷偷賣。
「房租雖是老大(老闆)掏的,但吃的喝的等生活費得自己掏。現在每天省著吃省著花,有時一天吃一頓,有時兩頓,平均一天還得花三四十塊,政府也不發補貼。我們這些農民一年也掙不了多少錢,掙的錢還不夠消費,錢都花完了,過年怎麼過,怎麼回去,農民工都沒有錢回家。」
他表示,「我們核酸都做了十多回了,都是陰性,但仍在這耗著,政府應該讓沒什麼問題的人儘快回去,居家隔離,還給政府減少負擔。」
黃阿四的工友林青(化名)告訴大紀元記者,他的老鄉在西安三橋和平村那兒的工廠打工,他們已經三四次沒有給做核酸檢測了。「不做核酸,那個綠碼就變成黃碼了。但他到當地社區,人家不讓他做。他撥打12345熱線,對方叫他去醫院做,但他們現在吃飯都成問題,更沒有錢去醫院做核酸檢測了。」
他表示,西安農民工很多,大約有三四百萬人,這樣下去沒有感染的人也會被傳染,他們晚上出去排隊買菜,都是一群一群的人。回到家裡隔離,反而更好。
林青說,如果在工地再待上兩個月,錢都花完了,他們連回去的車錢都沒有了,現在他手頭也只剩幾百塊錢了。
農名工王世才(化名)11月中旬從河南洛陽到西安打工,他4日向大紀元記者表示,他本計劃在灞橋區城中村做點裝修的活兒,掙點兒錢好回家過年,沒想到遇到疫情封控。各村各鎮都封了,不讓出門,包括住在這裡的好多外地農民工。
他說,「剛開始的幾天,我們每天買泡麵、饃吃,不夠吃的再買麵包。因為出不了門採買,沒法做飯。這幾天找了旁邊鄰居大姐每天給我們做飯,一頓飯伙食費交十元八元左右,但也只吃中午和晚上兩頓,個別飯量大的人吃不飽,自己再買泡麵吃。」
他還說,每天在這裡等著,沒事做。他家裡有三個孩子和老人等著他掙錢回去過年,他心裡非常著急,想回家。他們已經做了十二次核酸了,都沒有問題,但西安現在要強制「清零」,他們也不知道該怎麼辦?他老家的村委會打電話告訴他們,不讓他們回去,以免把疫情帶回去。
他告訴記者,別的工地也有不少農民工被封在工地,「他們更苦,沒有東西吃,希望外界能夠多給予關注」。
「有人都暈倒了,也沒人送醫院」
陝西省咸陽市秦都區絲路歡樂世界項目部的一位農民工夏雨(化名)向大紀元表示,咸陽現在管控也很嚴。他去年12月19日到咸陽打工,在咸陽待了不到二十天,23日西安封城後,咸陽也封了。他們工地的一千多人就被困在活動板房的宿舍裡出不去了。
他說,他們到現在已經做了十幾次核酸檢測,都沒有確診病例,但依然不讓工作。「我不知道為什麼封我們,關了這麼長時間,沒有飯沒有油鹽。天天除了排隊做核酸檢測,剩下就是睡覺。吃飯的時候才開一下門。
「昨天(4日)晚上打飯的時候有一個人暈倒了,也沒人送醫院,當時就是把他拉到宿舍,讓他休息一下,倒了一杯白開水,讓他躺著,緩解一下。」
「我們感受不到政府的一點溫暖和體貼」。他說,「我跟群裡的領導說,要想辦法向上級領導反映一下,我們已經有了十幾次核酸檢測證明,是不是能採取一些措施,讓能回家的回到當地隔離。但對方只告訴萬一不行,就打求助電話,卻又沒有告訴我求助電話號碼。」
他哀嘆:「再過幾天就沒有錢買飯了。到最後實在沒辦法時,就只有逃難了,但逃不成就是死路一條,現在城管相當惡劣。」
記者就此事撥打咸陽市疾控中心電話,但一直無法撥通。
(大紀元記者顧曉華、洪寧對本文有貢獻)
責任編輯:林琮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