媽媽的想法有多大 孩子的想法就有多大

作者: 嚴柔拏

人氣 444

媽媽的想法有多大, 孩子的想法就有多大

一九九四年諾貝爾得獎者伊西多.艾薩克.拉比〈Isidor Isaac Rabi〉,是首位發現核磁共振〈NMR〉的物理學家。當他研發出核磁共振技術,記者訪問他成功的秘訣時,他的回答是:「一切都要歸功於母親每天問我的問題。」
「你今天在學校問了老師什麼問題?」

我們通常問孩子的問題,不外乎是:「今天有認眞上課嗎?」、「考試有考好嗎?」、「有乖乖聽老師的話嗎?」最大的差別在於問題的「層次」。正確的提問能激發出積極的思維,媽媽的想法有多大,孩子的想法就能有多大。當媽媽的思維格局變大,提問孩子問題的「層次」也會有所不同。

孩子的高度取決於媽媽的想法

想教出優秀的孩子,最重要的是什麼?是我們所熟知的必須具備「爺爺的財力、爸爸的沒意見、媽媽的情報網」嗎?宋鎭旭、申玟燮教授在著作《爸爸、媽媽,你問對問題了嗎?》中,認為「提問力」才是成功教養的關鍵。

那麼,接著可能有人會問:「問題應該怎麼問才好?」成功的父母通常會站在孩子的角度提問,運用未來導向性的問句提問,問題的焦點不是擺在「孩子該怎麼做?」,而是「自己能做什麼?」。

比起提問,家長們更傾向於說教或強迫孩子聽話照作,但這樣只會教出聽話的模範生。另一方面,不會把自己的想法強加在孩子身上的父母,反而會拋出問題引導孩子思考,這麼做能讓孩子產生不同的想法,進而採取有別於過往的行動,奠定孩子思考能力的基礎。

想教出優秀的孩子,必須先拓展媽媽的想法。媽媽的想法大小,決定媽媽提問力的高低;媽媽的提問力越好,孩子的想法和提問力也會提升。

今天的你有哪些想法?
問了孩子哪些問題呢?

媽媽學會整理想法,就能提升孩子的能力

面對第四次產業革命時代來臨,孩子們最需具備的能力並非學習能力,而是整理想法的能力。那麼,如何才能培養孩子整理想法的能力呢?許多媽媽們可能會開始煩惱:「要怎樣教孩子學會整理想法?」但更重要的是,媽媽們必須以身作則,先學會整理自己的想法。

總歸而言,當媽媽學會思考整理術,就能提升孩子整理想法的能力。人稱「雪恩教練〈Sharon Coach〉」的李美愛作家在《媽媽主導式學習》這本書中,針對「自主學習」的部分是這麼說的。

「自主學習並不是自學,而是要先學會讀書的方法,才能開始自主學習。如果家中的孩子正在念小學,更應該要建立自主學習的習慣。從小讓孩子養成良好的習慣,有助於孩子的成長,更能成為讓孩子邁向成功的絕佳武器。」

重要的是,要讓孩子建立整理自己想法的習慣,而不是煩惱該如何教孩子學習整理想法。但是,孩子很難獨自培養整理想法的能力,再加上自學成效有限。面對這樣的情況,並非由媽媽單方面指導〈Teaching〉整理想法的技術給孩子,而是適時地從旁引導〈Coaching〉,這才是更明智的選擇。這裡所謂的指導,是指以教學為導向傳授知識;而引導則是以目標為導向提出具體方向檢視,並透過提問引發思考,協助孩子自主決定。

也就是說,媽媽不需要像專家一樣傳授孩子整理想法的具體作法,只需要扮演教練的角色,適時予以引導即可。這就是為什麼媽媽必須先學會整理自己的想法。

建立孩子整理想法的習慣,培養自主學習能力!

相信許多媽媽們都對培養孩子自主學習能力感到頭痛不已。但在自主學習的過程中,也必須經歷整理想法的過程,因此比起培養自主學習的習慣,應該先建立孩子整理想法的習慣。當然一開始可能會不大熟練,但當建立整理想法的習慣後,自然就會養成自主學習的習慣。

無論是培養整理想法或自主學習的習慣,光靠小聰明或投機取巧是行不通的。「堅持」才是唯一的秘訣,必須持續練習整理想法。唯有找到屬於自己整理想法的方法,才能掌握整理想法和自主學習的關鍵。如同人不會在一夕之間改變,期待孩子在短時間內改變是不可能的。在媽媽的引導下,讓孩子從小開始練習整理自己的想法,最終才能眞正學會整理想法和自主學習。

至少趁孩子上國中前,把握小學這六年的時間,讓孩子練習整理自己的想法, 比起整理的「成果」,更重要的是整理的「過程」。建議不要把目標設得太高,先從適合孩子的練習開始做起,像是持續練習「每天整理想法三十分鐘」、「每天自主學習三十分鐘」,讓孩子養成習慣是很重要的。小學一至六年級內,如果沒有建立整理想法和自主學習的習慣,等孩子升上國、高中後,要再建立習慣就很困難了。

這就是為什麼在孩子升上六年級前,媽媽必須學會整理想法,從旁引導孩子建立整理想法的習慣,才能進而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 透過媽媽適時的引導和專業的指導,再加上持續不斷地練習,幫助孩子養成整理想法和學習的習慣後,就能讓孩子贏在人生的起跑點上!⊙

<本文摘自《》,采實文化提供>

責任編輯:茉莉◇

相關新聞
【人妻日常】令人醉心的婚姻「蜜糖」
中國人?美國人?一個美籍華裔女子的困惑
【人妻日常】婚姻關係是高手過招
【人妻日常】一加一大於二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