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解孩子的對立反抗(二)

孩子不聽話? 臨床心理師授三招管教技巧

孩子不聽話,怎麼辦?(下)

文/臨床心理師王意中

編者按:孩子老愛唱反調,要不就是用哭鬧、發脾氣等激動情緒來反抗。曾幾何時,我們和孩子之間,只剩互看不順眼?臨床心理師提供正向管教技巧,指引父母如何化解孩子的對立反抗,重建良性的親子互動。

媽媽一邊氣急敗壞地收著散亂一地的玩具,嘴巴繼續叨念著,「你這孩子竟然玩一玩就把玩具給我丟在一邊,人就離開了,成何體統!現在才幾歲,就這副德性。大人的話,現在就聽都不聽,那你以後怎麼辦?」

揚揚除了不收玩具之外,媽媽要求的事情,他幾乎都不當一回事。

「襪子不要亂丟,趕快撿起來。」

「我跟你講了多少遍,趕快去洗手。」

「你不是最後上廁所的嗎?為什麼不把燈關掉?」

「我跟你講了多少遍,不要在沙發上跳來跳去。」

「為什麼自己的書包不整理好?」

不聽話,不聽話,孩子就是不聽話,家長該怎麼辦?

一、只強調一件事,替代繁瑣指令

對於孩子應該做的事情,或是他能力範圍內的事情,下達指令是很理所當然的事。但是我們必須留意,自己下達指令是否太過頻繁、太過瑣碎。

與其不斷地對孩子說:「去洗澡!」「把書包整理好!」「把電燈關掉。」「把手洗乾淨。」「現在去睡覺!」……我的做法會是:

‧「做該做的事,去洗澡。」

‧「做該做的事,把書包整理好。」

‧「做該做的事,把電燈關掉。」

‧「做該做的事,把手洗乾淨。」

‧「做該做的事,現在去睡覺。」

當我下達指令時,常常冠上這一句「做該做的事」,雖然後面會接不同的要求內容,但在這當中,我只和孩子強調一件事:「做該做的事」。目的也在培養孩子清楚知道這個概念:「做該做的事」,而養成自律的習慣。

甚至於這麼說了幾次之後,對孩子下達指令時,只要說出「做該做的事」,再看看浴室的方向,孩子就知道自己該去洗澡了。

二、鼓勵孩子「合理說服」,而非情緒勒索

讓孩子來說服我們:為什麼此時此刻,他不做大人要求他該做的事?他的想法是什麼?

或許孩子可以說出一番道理。雖然聽在大人耳裡,可能盡是一堆歪理,但還是讓孩子試著以陳述的方式,來說服大人,而不是用哭鬧、發脾氣、激動情緒等來反抗。

鼓勵孩子試著以陳述的方式,來說服大人,而不是用哭鬧、發脾氣等激動情緒來反抗。(Shutterstock)

三、親子約定前後,策略有別

親子之間的約定,做法分為「約定前」和「約定後」。

約定前:遵循傳統市場「討價還價」模式

約定之前,就像在傳統市場買菜一樣,可以向老闆討價還價。「洋蔥能不能多一顆?蒜能不能多拿一些?今天不能算便宜一點嗎?」「好啦,你買,我多送你兩顆蔥。」

在「傳統市場」期間,是讓孩子練習如何溝通協商、如何去說服別人,同時把自己的想法清楚而全盤說出的好時機。親子間針對所提的內容,完成最後的約定。

約定後:仿照便利商店「衡量現況」模式

當約定確認之後,就從傳統市場轉入到便利商店,店裡架上的東西,定價都非常清楚。無論是餅乾、糖果或飲料,一包多少錢,一瓶多少錢,第二件七九折或六六折,都寫得清清楚楚。

到了便利商店,你不會和店員討價還價,你只會「衡量」。進店裡買東西前或結帳前,你會先摸摸口袋,或者查一下悠遊卡裡的金額是否足夠。如果不夠,鼻子摸一摸,少買一點東西,或下次再來。

約定後:徹底執行承諾 鞏固信任關係

但我們最容易看到的場景是──

孩子和你約定好了,上網時間只有一個小時,時間到了,他一定得離線,關掉電腦。

現實卻是,一個小時到了,孩子沒發現,而是你得主動告訴他,「時間到了,你該離線。」

孩子聽了,嘴巴嚷嚷著,「我遊戲還沒打完,現在不能下來,如果現在下來,以後就沒有人想要跟我同一隊,你到底懂不懂?先走開,讓我打完這局再說。」

孩子說的似乎挺有道理,玩打怪遊戲玩到一半,中途離場,當然不是什麼好事。

但是,我還是會堅決要孩子離線,因為我在乎的是我倆之間的「信任」。

我並不需要去考慮孩子的後果,這是他得自己去承擔的,因為我們的約定就是一個小時。

倒不是大人不通人情,如果孩子偶爾一次、兩次這樣,或許還可以通融。但是,若孩子是一而再、再而三,到後來不把約定當成一回事,我們就真的得堅定自己的立場。

讓孩子清楚地瞭解,既然他做了承諾,就請徹底執行,除非他能夠說服對方──但請記得,是「合理地」說服對方,絕對不是用情緒威嚇對方。(網站專文)◇

(本文摘編自,寶瓶文化出版社)

化解孩子的「對立反抗」(寶瓶文化出版社提供)

 

 

 

 

 

 

·教導孩子收玩具 臨床心理師:融入「玩」的元素
·教養的真相:條件交換的孩子 被動不聽話
·教養的真相:叫不動的孩子 父母先改變溝通術

責任編輯:岳翔

相關新聞
當父母必學的10個教養小秘訣
教孩子看懂別人的立場
如何養出優秀孩子?巴菲特和蓋茨分享祕訣
治療師:七個育兒錯誤損孩子心理適應能力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