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紀元2021年09月08日訊】在習近平9月2日宣布,將成立北京證券交易所之後,「北交所」就成了資本市場和輿論關注的熱點。那麼,在中國經濟走弱、資本市場擴容以及中美博弈的大背景下,北交所的設立有著什麼目的呢?而北交所會成為中國的納斯達克嗎?而其實,在三十多年前,北京有一批人就曾經籌劃建立北交所,但是,為什麼當時沒有成功,這一等就等了三十年呢?
另外,有意思的是,就在北交所設立的消息出來沒兩天,9月5日凌晨,一隻黑天鵝竟然跑到了北京天安門廣場,在人群前溜達來溜達去。而這隻引發熱議的「黑天鵝」,似乎也成了中國經濟不確定性的一個暗示。
那麼,今天我們就來談談「北交所」的話題。
從模仿「納斯達克」開始
9月2日,習近平在一個全球服務貿易峰會上宣布,將設立北京證券交易所。隨後,9月3日,中共證監會解釋說,北交所設立後,精選層掛牌公司將全部轉為北交所上市公司。也就是北交所會從目前的「新三板」切換過來。「新三板」內部人員也對外媒透露,北交所不是從零開始建,而是從「股轉公司」直接變為北京證券交易所,股轉公司的地址不變,就是多掛一個交易所的牌子。
那麼,什麼是「新三板」呢?它的全名叫做「全國中小企業股份轉讓系統」,由中共證監會直接管理。目前在「新三板」掛牌的企業分為三個層次,基礎層、創新層,以及精選層。
不過,關於北交所的定位,很多人形容它是中國版的「納斯達克」,為什麼這麼說呢?
我們來看看,目前中共官方對北交所的定位以及規則的設定。
就在習近平宣布設立北交所的當天晚上,證監會發文說,北交所將堅持服務「創新型中小企業」的市場定位。之後,在9月5日,北交所發布上市、交易以及會員管理等規則,並向市場公開徵求意見。
上市機制方面,主要是延續了「新三板」精選層的掛牌條件,主要包括,在「新三板」連續掛牌滿12個月的創新層掛牌公司;最近一年期末淨資產不低於人民幣5,000萬元等。
但是,在交易規則方面,北交所比「新三板」精選層多了漲跌幅的限制,設置了30%的價格漲跌幅限制,另外,上市首日不設漲跌幅限制,但實施臨時停牌機制,這類似於納斯達克的交易規則。
此外,北交所還採用了做市商制度的管理方法,做市商也叫做「造市商」,英文叫做「Market Maker」,是指在證券市場上,由具備一定實力和信譽的獨立證券經營法人作為特許交易商,也就是說,北交所暫時的設計是不直接開放給個人投資者。
而美國的納斯達克,也服務中小企業,也是採用做市商制度,對市場也進行了三個分層。所以,從服務對象、企業類型、分層設計以及做市商制度來看,北交所的思路都模仿了納斯達克。
按照中共模仿納斯達克的設計思路,可以說,北交所是中共調動國家資源,針對政策扶持的中小企業,培養未來大型科技企業的一個孵化器。而且,這些孵化出來的企業,以後不需要去納斯達克或者是紐交所圈錢了,可以直接將海內外資金圈進中國大陸市場。
不過,這個目的能達成嗎?
在「新三板」的網站上,我們看到精選層目前一共有66家掛牌企業,按照9月6日的交易額計算,這66家企業的交易額是人民幣38億左右,「新三板」一共7,000多家企業總計交易額是57億元,也就是精選層66家企業交易額占到其中的65%。
據2019年的統計數據顯示,在「新三板」中,民營企業占比93%。不過,今年6月,《上海證券報》曾報導一組數據,在「新三板」掛牌的公司中,實際控制人屬性為國資的公司共有281家。這裡的國資即包括地方政府國有資產管理機構,也包括國務院直屬機構等。報導還提到,在當時的52家精選層公司裡,其中33家公司的前十大股東包括國有投資的主體。
雖然中共證監會表示,新成立的北交所將致力於服務創新型中小企業,但是,在「國進民退」的大背景下,在國有資本已經大幅投資「新三板」企業之後,民營的中小企業,最後會不會只是個「陪練」呢?這一點,還有待觀察。
而對北交所的成立,《華爾街日報》在一天前刊登了一篇評論文章,認為中國股市需要更好的規則,而非一個新的證交所,並提到,讓企業更容易上市,同時提高透明度,讓投資者感到安全,才是更重要的。
投資不過「大宋國」 支持北方經濟
那麼,中共設立北交所,除了要打造「納斯達克」之外,背後還有其它的目的嗎?我們結合中國經濟增速放緩、資本市場擴容以及中美關係的大背景來看一下。
以前,投資界有個說法叫做「投資不過山海關」,近幾年,這個範圍又縮小了,又出來了另一個說法,叫做「投資不出『大宋國』」。什麼意思呢?就是目前經濟活躍的中小企,民營經濟,主要還是集中在長三角、珠三角這些地方。
在中國2020年GDP前十名的城市中,北方城市中,只有北京一個,剩下九個城市都是在南方,分別是上海、深圳、廣州、重慶、蘇州、成都、杭州、武漢和南京。
而在中國整體經濟活動走弱的趨勢下,南北經濟發展的差距還會繼續擴大。
我們可以看到,目前長三角地區的科技企業有上交所的創科板來服務,而珠三角的新經濟企業有深交所的創業板,但是整個北方地區,並沒有一個完備的交易所來為企業提供融資支持,而放眼整個北方,也只有北京有這個資源和能力,可以成立交易所,服務京津冀以至整個中國北方。
儘管證監會稱北交所和深交易、上交所會錯位發展,但是北交所畢竟是近水樓台,靠近證監會,未來是否能按照計劃分工並實施,也有待觀察。
資本市場擴容持續 北交所推進註冊制
說完了經濟大環境的因素,我們再來看看,在中共打造的資本市場擴容計劃中,北交所所起的作用。
股票發行註冊制改革,是中共資本市場擴容的標誌性事件。記得4月初的時候,原中共證監會主席肖鋼在一個經濟論壇上說,全面推行「註冊制」還需要一定的時間和條件,並承認,當前「註冊制」改革,推進過程中出現了一些問題。
但是,這次在北交所宣布成立之時,「註冊制」又再次被提及。按照光大證券日前的預計,北交所的上市條件會更加偏向註冊制,成為推進註冊制的一塊試驗田。
這也反映出,中共證監會也是下了決心要搞註冊制,而北交所也是中共繼續做資本市場擴容的重要一部分。並且這也解釋了,為什麼北京在多個方面都主動和外部脫鉤,但是,在資本市場這方面它卻不敢脫鉤,相反的還頻頻示好。
同時,在北交所要設立的信息出來後的第二天,中共央行立即就發布了一個《中國金融穩定報告(2021)》,其中一句話說,要「維護股市、債市、匯市平穩運行,嚴密防範外部風險衝擊」。
那麼,為什麼在這個時候提出要防範風險呢?所說的「外部風險衝擊」又是什麼意思呢?
我們在之前的節目中曾經分析過,中共一邊在觀察美國的貨幣政策,一邊在拚命擠出房地產的泡沫,要在美聯儲結束量化寬鬆之前,將水從房地產這個池子放到資本的池子裡去,這也是中共做資本市場擴容的原因之一。
所以中共現在推出北交所,也是趁美國經濟形勢可能出現變化之前,多開一個「賭場」,來吸收從中國樓市擠出來的資金,試圖最大程度化解風險,並準備應對外來的金融風險。
三十多年前曾經有個「北交所」
其實,在三十多年前,北交所曾經差一點就成立了。
那是在1989年3月,在上交所、深交所還都沒有成立之前,曾經有一批中國證券界的早期人物,在北京組建了一個「證券交易所研究設計聯合辦公室」,我們簡稱「聯辦」。
之後的上交所、證交所以及證監會都是由「聯辦」籌建的,這個「聯辦」還設計了中國第一個電腦聯網證券交易自動報價系統(STAQ),還組織實施了第一次中國國債發行承銷。
那麼,這個「聯辦」是怎麼成立的,主要人員又有誰呢?
大概是在1988年的年底,由中創投(中國新技術創業投資公司)、中農信(中國農村信託投資公司)、康華(康華發展總公司)和工商信託(中國工商信託投資公司)這四家公司發起,會同當時從海外回國的王波明、高西慶等人,組成了聯辦的前身「證券交易所研究設計小組」。根據資料記載,這個設計小組,目的就是進行證券交易所籌備組建工作,為了避免引發爭議,籌備班子沒有直接取名「北京證券交易所籌備辦公室」,而是定名為聯辦。當時,聯辦還起草了「中國證券市場創辦與管理的設想」。
當時的起草人有:宮著銘、張曉彬、王波明、高西慶、周小川等多人,而王岐山雖然並沒有出現在起草人名單中,但他當時是中農信的總經理。
除了大家都了解的王岐山、周小川之外,這些起草人還有什麼背景呢?宮著銘,是當時中共央行設計司司長;張曉彬,是當時中創投的總經理;王波明,是中共文革結束後最早的一批留學生,曾在美國紐交所任職,他的哥哥就是前中信證券董事長王東明,2015年股災時也被捲入其中。看這些人的來頭確實都不小。
那麼,既然這麼厲害的「聯辦」當時在北京成立了,為什麼當年不在北京設立證交所呢?
中國證券市場的研究者陸一,曾在2013年寫過一本書《你不知道的中國股市那些事》,書中有這麼一段話:「這一批體制內的年輕官員、9家『中字頭』的官辦信託投資公司,帶領著這一群海外回來的學子,想在北京籌建證券交易所的努力,剛剛開始著手進行,就被旋即接踵而至的政治風波沖得偃旗息鼓。」
這個政治風波,無疑就是指「六四天安門事件」了。在1989年6月之後,這些起草人有的被免職,有的被處罰。
陸一在書中說,這讓聯辦不寒而慄。之後,北京證交所,一直批准無望。不過,到了1992年底,中共證監會成立,聯辦的多位成員轉入了證監會。
只是,兜兜轉轉三十年,中共現在又宣布設立北京證交所了。今年初的時候,習近平還提到,要做好應對各種「黑天鵝」、「灰犀牛」事件的預案,而近期,中共網信辦還嚴禁財經自媒體「唱衰」中國金融市場和中國經濟。結果話音剛落,一隻黑天鵝就飛到了天安門廣場,看來不可知的變數又要讓北京當局寢食難安了。
策劃:財商經濟研究所
撰文:財商經濟研究所
剪輯:曲歌
監製:文靜
財商天下:
責任編輯:連書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