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析:塔利班試圖利用美國武器擴充實力

人氣 826

【大紀元2021年09月02日訊】(大紀元記者陳霆綜合報導)美軍在撤離喀布爾機場之前,破壞了大批無法帶走的軍事設備,包括近100輛作戰車輛、數十輛戰機與其它軍事設備。然而,武器專家擔憂,塔利班在獲得阿富汗政府部隊的大批美制軍備後,恐將武器轉賣至走私者手中,或利用這些軍備加強影響力。

「Oryx」是利用照片、視頻驗證軍事裝備流動的博客(),它已確認了塔利班成功收繳了38架直升機、13架戰機和7架無人飛行載具(Unmanned Aerial Vehicles)。

Oryx指出,由於該清單僅包括有照片和視頻證據的戰機,因此「被獲的戰機數量無疑要比清單列出的要多」。此外,民用飛機也不包括在此清單中。

《華爾街日報》指出,塔利班獲得的武器庫存,顯然要大得多。()

《華爾街日報》稱,「塔利班繼承了數以千計的美國提供的作戰武器」,被破壞的車輛上,也有火炮和夜視鏡在內等裝備和工具。

本週稍早,塔利班官方媒體《塔利班時報》(Talib Times)在推特上公開了一段視頻,顯示在美國撤軍前,塔利班戰士已可駕駛美軍的UH-60「黑鷹」(Black Hawk)直升機,巡邏南部城市坎大哈(Kandahar)。

視頻標題上寫道:「我們的空軍!這時阿富汗伊斯蘭酋長國(Islamic Emirate of Afghanistan)的空軍直升機正在坎大哈市上空飛行,並巡邏市區。」

「阿富汗伊斯蘭酋長國」是塔利班武裝分子進入了喀布爾總統府後,宣布成立的國家。

目前沒有新聞媒體,能獨立證實這段視頻的真實性,也無法確定這架直升機和飛行員是否真的屬於塔利班。然而,類似的視頻或照片,不斷出現網絡上,顯示塔利班武裝分子,可能取得了美軍提供的頭盔、夜視鏡、機槍、狙擊槍等。

根據法新社在推特分享的視頻(),本週三在阿富汗第二大城市坎大哈郊外的一條高速公路上,一排排綠色車輛排成一排,許多車輛在天線上懸掛著黑白相間的塔利班旗幟。一些媒體形容,這就像是展示美軍裝備的遊行。

2021年9月1日,塔利班沿路遊行,慶祝美軍全部撤離。 (JAVED TANVEER/AFP via Getty Images)

《新聞週刊》指出,在過去20年裡,美軍提供給阿富汗部隊的軍備,價值約為850億美元。()

美國官員表示,他們對塔利班獲得的武器,尚未做出任何可靠的記錄。不過五角大樓強調,這些留下的裝備,不會對美軍和盟友造成威脅。

五角大樓發言人埃里克·帕洪(Eric Pahon)對《新聞週刊》說:「我們知道,現在可能有大量提供給阿富汗部隊的裝備,落入塔利班手中。」

帕洪說,不過五角大樓「不擔心任何重大技術或敏感能力的損失」,因為阿富汗國防和安全部隊,並「沒有獲得這些能力」。

「雖然奪取這些裝備可能對塔利班有利」,帕洪說,「但它並不代表這將對美國、盟國或合作夥伴產生威脅。」

2021年9月1日,塔利班戰士駕駛獲取的裝甲車遊行。 (JAVED TANVEER/AFP via Getty Images)

一位曾隸屬於三角洲部隊的退役士官長(sergeant major)向《新聞週刊》表示,這不是一項「戰略損失」。

他舉例,像黑鷹直升機這樣的裝備是相當複雜的,需要維護和軟件更新,塔利班無法下載軟件更新,即使有6個月左右的備用零件,在缺乏技術人員的情況下,也不會造成太大的威脅。

這位士官長認為,塔利班展示複雜的美國武器,將可作為他們「大獲全勝」的宣傳。然而,高科技裝備最終可能「像俄羅斯人留下的蘇聯裝備一樣,被放在路邊」。不過他也表示,需要密切注意塔利班能不能購得零件,或利用中俄裝備取代。

不過,武器分析人士表示,這些塔利班獲得的武器與工具,可能被他們轉賣,流入武器走私市場。

2021年9月2日,一個塔利班戰士的車隊在喀布爾的一條街道上巡邏。 (AAMIR QURESHI/AFP via Getty Images)

《華爾街日報》引述一項2012年的國際研究指出,塔利班與伊朗、巴基斯坦和塔吉克斯坦之間的激進分子,存在長期的武器走私路線。

勞倫·伍茲(Lauren Woods)是美國智庫國際政策中心(CIP)的安全援助監測(SAM)計劃負責人。

他告訴《華爾街日報》:「這些最近繳獲的武器,可通過現有路線運送到阿富汗境內外。」

伍茲表示,目前的武器監控「不足以阻止它們被轉移和濫用」。

曾在綠扁帽部隊(Green Berets,美國陸軍特種部隊)服役的美國眾議員邁克爾·瓦爾茲(Michael Waltz)表示,這些武器在很大程度上,足以滿足塔利班近期的整體需求。

責任編輯:葉紫微#

相關新聞
周曉輝:塔利班露出恐怖面目 打臉北京政權
組圖:抵抗塔利班 阿富汗反抗聯軍畫面曝光
塔利班與ISK關係詭譎 專家:無論離合中俄都很頭痛
撤軍留下大批設備 美司令:經處理已無法使用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