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紀元2021年08月07日訊】(大紀元記者張婷綜合報導)中國學童自幼年起就背上了沉重的課外補習負擔,以便為競爭激烈的高考做好準備。儘管中共7月份推出旨在減輕學生負擔的「雙減」政策,但家長們和專家指出,高考是目前競爭失控的根本原因。不改革當前教育體制,政府的政策只是治標不治本,不健康的競爭環境將持續。
在大陸,中共有缺陷的高考制度在全國範圍內形成了競爭失控的局面。殘酷的現實讓家長沒有多少選擇,只能讓孩子從小開始補習,以便在激烈的競爭下不會被落下。
中國父母對其子女學業的焦慮,助長了一個價值數十億美元的家教和補習班產業。對許多中國孩子來說,童年就是課外班和家教的一條無休止傳送帶,對父母來說,這是一個昂貴的噩夢。這種現象促使許多人打消了擴大家庭的念頭,即使中共實施三孩政策。
競爭失控下的中國學童們
金妮·馮(Ginny Feng)仍然在思考她當初是否做對了。五年前,當她的兒子3歲時,她決定不讓他和其他同齡人一樣參加強化數學和中文課程。這位來自廣州的40歲人力資源顧問擔心,如果她的兒子提前學習這些科目,當他開始上小學時,在課堂上就會不專心。
但她後來發現學前輔導班是必要的。對於她的兒子來說,接下來的幾年是一個艱難的追趕過程。「老師們會假設所有的孩子都已經學會了拼音和基本的加減法。」馮告訴《日經亞洲評論》,「他們教得很快。」
馮的兒子即將上三年級,現在放學後和週末都要上幾節課:計算機編程、下棋、寫作、籃球、足球和書法。
「我有一個親戚沒有帶她的孩子去上那些學前補習班,結果小學開始時她哭了一個月,因為孩子跟不上。」馮說,「當你看到足夠多這樣的例子時,你就不敢不去補習了。」
「我圈子裡的父母對此有一個完美的比喻。就像你在劇院看電影,第一排人全都站起來,如果你不站起來,你就看不到電影,所以你也必須站起來。」馮說。
中共推「雙減」 家長:治標不治本
許多中國人用「內卷」這個詞來描述中國的教育。這個詞常被用來指代非理性的內部競爭或「被自願」競爭。
這是一個不健康的競爭環境,太多的人爭奪太少的資源,巨大的投資往往導致低結果。許多家庭參與的家教競賽使養育孩子的成本飆升,許多年輕人現在對建立家庭感到猶豫。
據上海消費者委員會的媒體報導,超過84%的受訪家長表示他們對孩子的學習費用有壓力,55.2%的家長稱教育費用「壓力非常大」。
中共官方新聞社新華社7月24日正式公布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的《關於進一步減輕義務教育階段學生作業負擔和校外培訓負擔的意見》(俗稱雙減政策)。內容包括校外培訓機構不得在中國國家法定節假日、休息日及寒暑假組織學科類培訓;現有學科類培訓機構統一登記為非營利性機構;學科類培訓機構一律不准上市融資等。
儘管政府推出了「雙減政策」,但批評人士指出,這只是治標不治本。
廣州媽媽馮女士說,她認為,雙減政策是不現實的。除非高考制度本身發生變化,否則她看不到會帶來任何變化。
「內卷已經成為父母的一種需要。有多少家長真的願意袖手旁觀?我認為政府的政策無法根除這種現象,只能讓它變得更加謹慎,或者迫使其轉變為不同的運作方式。」馮女士說,「有需求就有供應,就有市場。滿足家長的需求是最容易的賺錢方式;(政府)政策不能阻止這個市場。」
馮認為,不管怎樣,父母總能找到辦法讓孩子去補習。
《日經》稱,29歲的紐約律師喬伊斯·范(Joyce Fan)曾就讀於北京人民大學附屬中學。她不喜歡數學奧林匹克課。後來,政府改革說是要減輕學生負擔,學校最終取消了這一課程。但范說,學校只是把這一課程換了個名字繼續上。
《日經》稱,現在那些被政府命令轉變為非營利機構的課外輔導公司可以嘗試進行類似的品牌重塑工作。
《日經》援引堪薩斯大學和墨爾本大學專注於教育的趙勇(Yong Zhao,音譯)教授的話認為,政府監管家教行業「永遠不會成功」,因為帶有零和型世界觀的是父母。
「這是一個體制,一個希望你比別人更優秀的風氣。」趙說。
趙說,即使是音樂和繪畫,孩子們也需要通過通過一定的等級以及獲得一定的獎項,需要互相競爭。
趙勇說,這種體制讓孩子知道教育不是有關學習,不是有關成長,而是試圖比別人更優秀。
趙說,陷入在考試為中心的教育系統中的學生,往往不知道他們的激情所在,缺乏領導能力和創新思維。
在寧波任教三十多年的52歲的羅伯特·嚴(Robert Yan)也認同高考是競爭失控的根本原因。但他說學校的體制也應該改變,教師和家長需要改變他們對教育的看法。
「政府和學校應該共同努力,讓家長相信職業教育在高等教育中並不遜色」,嚴說,「公立學校也需要認識到並貫徹以人類發展為教育目的的原則。」
責任編輯:林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