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家專欄】中共令人不安的核武集結

人氣 2070

【大紀元2021年07月03日訊】(英文大紀元專欄作家Richard Bitzinger撰文/信宇編譯)在最近的西方國家峰會上,中共接連受到了兩記重拳。6月初在英國康沃爾(Cornwall)舉行的七國集團(G-7)首腦論壇上,主要的西方經濟大國宣布了一項全新的國際基礎設施倡議,旨在將低收入國家從中共極力倡導的「一帶一路」倡議(BRI)中脫離出來。

幾天後在比利時布魯塞爾(Brussels)舉行的北約(NATO)峰會迅速跟進了這一行動,在其官方公報中對中共迅猛的軍事現代化行為進行了旁敲側擊。北約首次公開批評中共的「魯莽行為」,稱其對「基於規則的國際秩序與和聯盟安全相關的諸多領域構成系統性挑戰」。

特別是,北約專門提到中共的核武庫,稱其正在「迅速擴大」,擁有「更多的核彈頭和更大數量的先進運載系統」,打算「建立一個(由陸基、海基和空基系統組成的)核三位一體」。

那麼,中共當前的核現代化努力背後藏著哪些不可告人的目的?

事實上,這絕不僅僅是數量和質量層面的簡單疊加;它直接影響到中共如何看待核武器的作用以及在什麼情況下可能「按下核按鈕」。更要命的是,即使是中共本身也很可能沒有充分考慮到這一點,這對所有利害攸關各方來說都可能帶來災難性影響。

對於中共來說,「擁核」是其重大的政治、技術和軍事資本。

1964年,北京引爆了第一顆原子彈(裂變型),三年後又進行了熱核(聚變型)裝置的試驗。鑒於當時中共國防科技基礎相對落後,這些成就以及1970年發射的中國第一顆衛星,激發了相當大的民族自豪感。

2013年9月24日,北京,一名保安站在展出的中國火箭模型旁。中共政權正在測試可能很快危及所有軌道衛星的武器。(Mark Ralston/AFP/Getty Images)

儘管「兩彈一星」取得了成功,但北京面臨著如何處理其新發現的核能力的問題。它不可能希望與美國或前蘇聯的核力量相提並論。然而,擁有並可能使用核武器必須具備強有力的戰略理由。

答案就是「最低核威懾」。根據這個最低限度的核威懾理論,中共只需要擁有一支能夠在敵人的首次打擊中生存並進行報復的核力量。這意味著要有一支有限但持久、具備二次打擊能力的核力量,以阻止核訛詐,同時也符合「人民戰爭」的防禦性理論。

因此,幾十年來,中共的核力量很小,通常處於低度警戒狀態,並堅持「不首先使用核武器」(NFU)戰略。

從20世紀80年代至21世紀初,根據西方的各種估計,中共的核武庫不超過160枚核彈頭,在包括美國、前蘇聯、英國和法國在內的「核俱樂部」中排名最後。

此外,這並不是一支真正的戰略核力量。中共仍然缺乏遠程轟炸機或攜帶彈道導彈的潛艇(只有一艘笨重的夏級SSBN潛艇,據報導稱這艘潛艇無法使用,僅進行了一次威懾巡邏,就被永久性靠岸停用)。中共的戰略威懾力主要包括20多枚東風-5A洲際彈道導彈(ICBM),這是一個依賴大型液體燃料的龐然大物,需要幾個小時甚至幾天時間準備發射,從而減少突襲或報復的成功機率。

從20世紀90年代開始,中共完善了其核政策,更加重視充分性和有效性,以確保具備能力進行破壞性和報復性的二次打擊。其核力量的規模仍然有限,但更加強調這些核武庫的持續性和可靠性。

這種新的「動態最低核威懾」最初意味著增加核武器數量,可能達到400枚核彈頭。這一戰略也標誌著顯著擴大新的運載系統類型。首先,洲際彈道導彈的數量增加到約55至65枚,其中大部分是先進的公路移動式固體燃料系統,能夠躲避敵人的攻擊並在短時間內完成發射。其中最先進的洲際彈道導彈是東風-31A和東風-41,兩者都能打到美國本土。

這個武庫還擁有幾十枚、甚至幾百枚核武裝的短程、中程和中遠程彈道導彈,它們可以瞄準日本、台灣和關島等地。

此外,中共最終獲得了可靠的海基核威懾力量,購買了094型SSBN潛艇。每艘094型潛艇都裝備有十幾枚射程為4600英里的JL-2型潛射彈道導彈(SLBM)。至少有六艘094型SSBN已經下水,西方觀察家預計中共海軍(PLAN)最終將獲得總共12艘SSBN潛艇。

最後,中共空軍(PLAAF)擁有幾架老化但經過升級的H-6轟炸機,能夠投擲核彈或發射空射核彈頭巡航導彈。中共空軍目前正在開發一種新的遠程戰略轟炸機,它幾乎可以肯定具備隱形和核打擊等能力。

隨著中共持續製造更多、更先進的戰略武器,包括多重獨立目標(MIRVed)彈頭,甚至是高超音速武器等,北京已接近完善像美國或俄羅斯那樣的海陸空核三位一體。

中共已經證明有能力開發和製造更好、更多的核武器,以及擴充的運載系統(包括潛射導彈、公路機動洲際彈道導彈、分導式多彈頭導彈,等等)。因此,問題是中共計劃如何處理這個不斷增長且日益複雜的核武庫?在許多方面,它遠遠超出了「最低核威懾」(甚至是「動態最低核威懾」)範疇,而是開始看起來很像一種初始核打擊能力。

2000年8月2日,一艘隸屬中共海軍的俄羅斯基洛級常規潛艇在中國東部港口城市青島的中共北海艦隊海軍總部。基於最近的媒體報道,中共軍方可能已經在其新的潛艇艦隊上取得了重大進展。(Goh Chai Hin/AFP/Getty Images)

考慮到中共多年堅持的「不首先使用核武器」(NFU)政策隨時可能存在變化,中共核打擊能力備受各方關注。美國國防大學(National Defense University)的中國軍事研究中心主任菲利普·桑德斯(Philip Saunders)最近認為,中共可能轉向「預警發射」態勢,這將使中共核力量處於更不穩定的「初始打擊」狀態。此外,中共的「不首先使用核武器」政策一直都處於不明朗狀態。耶魯大學的政治學教授保羅·布萊肯(Paul Bracken)最近指出,即使是中共也沒有真正思考過自身的核戰略,認為「中共宣稱的核理論並沒有涵蓋各種可能性,超出了字面解讀範疇」。他推斷,中共核打擊可能用於台海戰事。

北京究竟如何處理其核力量仍處於不確定狀態,加上北京和中共一向政策不透明、對外充滿敵意的整體氛圍,這些對於全球安全絕對不是一個好消息。因此,外界更是難以相信中共宣稱的所謂總體戰略目標。

原文:刊登於英文《大紀元時報》。

作者簡介:

理查德‧比津格(Richard Bitzinger)是一名獨立的國際安全分析家。他曾在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學拉惹勒南國際研究院( S. Rajaratnam School of International Studies)擔任軍事轉型項目的高級研究員,還曾在美國政府和各種智庫中任職。他的研究重點是與亞太地區有關的安全和防禦問題,包括中共作為一個軍事勢力的崛起,以及該地區的軍事現代化和武器擴散問題。

本文僅代表作者觀點,並不一定反映《大紀元時報》立場。

責任編輯:高靜

相關新聞
【名家專欄】疫情下中共軍備持續擴張
【名家專欄】中共航母尚未構成大威脅
【名家專欄】北約最大威脅是中共不是俄羅斯
【名家專欄】中共藉軍售 進駐大西洋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