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州再提毒品注射站SB-57 反對者籲勿重蹈覆轍

人氣 108

【大紀元2021年06月03日訊】(大紀元記者周鳳臨舊金山報導)在6月2日的一次在線記者會上,加州反毒聯盟呼籲立法者拒絕SB-57毒品注射站提案,來自包括加拿大、澳大利亞和歐洲的嘉賓們稱,在這些此前實施毒品注射站的城市,並未如此前政客們聲稱的諸般好處,不僅未減少吸毒過量致死人數,反而導致附近毒販猖獗、社區治安差,成為警察不願執法的「特區」;他們呼籲加州、舊金山吸取教訓,不要重蹈覆轍。

加州參議院第57號提案(SB-57),由舊金山選區的州參議員威善高(Scott Wiener)提出,允許在舊金山縣、洛杉磯縣和奧克蘭(Oakland)市,開設政府監管的「安全毒品注射站」,希望能夠藉此減輕吸毒過量致死的問題。

加州緝毒警察協會(California Narcotic Officers’ Association)立法顧問約翰.洛威爾(John Lovell)直言,SB-57的支持方聲稱,該提案能夠降低吸毒過量致死人數,但依據事實來看,並不準確。以實施了「安全毒品注射站」18年的加拿大溫哥華為例,吸毒過量致死人數,從2011年的295人上升至2020年的1,723人。洛威爾表示,但這個毒品注射站送去戒毒的人數卻為零。

加州反毒聯盟灣區總監、平等公義協會主席李少敏呼籲立法者,應拒絕SB-57提案。(周鳳臨/大紀元)

加州反毒聯盟灣區總監,同時也是「平等公義協會」主席的李少敏(Frank Lee)說,這是由於此類毒品注射站,根本不將戒毒作為條件,實際上助長和催生了吸毒和販毒,吸毒者離開注射站之後,還可能吸食更多毒品。

李少敏說,這根本不是解決之道,這也是前州長布朗(Jerry Brown)2018年否決類似提案的原因所在。

在主辦方放映的一段溫哥華毒品注射站附近的視頻片段上,街頭隨處可以見到注射毒品的癮君子,以及光天化日之下販售毒品的毒販們,印證了李少敏的說法。

而在引述毒品注射站成就時,降低吸毒過量致死率的統計數字,往往僅限於在該毒品注射站吸毒的人士,與會者認為,這使得這些統計數字是有偏頗的,並未真實全面地反映其對社會造成的實際影響。

「無毒澳大利亞」(Drug Free Australia)的研究主任加里.克里斯蒂安(Gary Christian)表示,政客們描述的毒品注射站的諸般好處,其結論往往卻並非由統計數據所得出,更多的是出於政治考量。克里斯蒂安以墨爾本的毒品注射站舉例,開放注射站之後,吸毒過量致死的總人數實際上反而增加了。政客們所說的減少救護車出勤次數,也並未兌現,因為注射站遇到不能解決的醫療問題,也得叫救護車。

在歐洲的荷蘭,設立毒品注射站之後出現類似的情況。根據歐洲毒品及毒癮監控中心(European Center for Monitoring Drugs and Drug Addiction)統計,荷蘭設立毒品注射站後的5年間,吸毒過量致死人數,增加了近一倍。

恰克.多塞特(Chuck Doucette)表示,德國16個州只有7個州設有毒品注射站。多塞特表示,法蘭克福的情況很有意思,其宣傳1992-1995吸毒致死人數下降的成績,但政客們並未提及,真正的降低,是1993年警察將一半的毒販清除掉之後出現的。

瑞典警察總監勒納特.卡爾森(Lennart Karlsson)表示,歐洲大約有75至80個注射站,僅分布在7個歐洲國家,主要在荷蘭和葡萄牙,而歐洲共有49個國家。卡爾森表示,在葡萄牙2001年投入大量資金在醫療和戒毒所之後,吸毒過量致死人數大量下降,但在2017年設立毒品注射站之後,吸毒致死人數再發生上升的趨勢。

加拿大的大衛.伯爾納(David Berner)醫生說:「加拿大實施毒品注射站多年來,從來沒有一個人,因此而進入戒毒療程的,從來沒有。每天投入100萬加元納稅人的錢,用在東部城市的6個街區,其中很多錢是用來支付非營利組織職工的工資;每年3億美元用來購買毒品替代。」

「溫哥華基督徒社會關懷 」(Vancouver Christians for Social Concern)執行主任韋恩.羅(Wayne Lo)表示,如果毒品注射站起作用的話,那麼吸毒致死率應該下降才是,但醫療報告顯示的數據,卻與之相反。韋恩.羅表示,這可能是因為那些人並未在毒品注射站內死亡,是在附近吸毒過量而死亡的。

韋恩.羅說,溫哥華僅有300萬人口,毒品注射站吸引了1萬毒品相關人員,而舊金山有800萬人口,一旦開啟毒品注射站,那麼可能會吸引二三萬毒販、吸毒者和人口販子,「屆時可能沒有人願意住在附近了」。◇




責任編輯:陳柏州

相關新聞
法案反轉變公車禁抽大麻  舊金山毒品注射站今年暫停
加州反毒聯盟:向議員們陳情 阻止聯邦有利大麻業立法
加州反毒聯盟 譴責疫情下大麻業判為必需
加州反毒聯盟談反毒形勢 面臨州府聯邦嚴峻挑戰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