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盟對台立場大轉變 專家:疫情為轉捩點

人氣 3919

【大紀元2021年06月23日訊】(大紀元記者江禹嬋台北報導)歐盟日前正式宣布取消台灣赴歐洲的旅遊限制,罕見在推特秀出中華民國國旗。專家分析,現在各國談到台灣,已不再像過去一般顧忌中共的想法,尤其歐盟在過去兩三年,對台灣態度轉變非常大,持非常正面態度,台灣疫情的防守與經驗分享,成為台灣國際地位翻轉的最大轉捩點。

值得注意的是,這次歐盟在官方推特上,將台灣的國旗與中國國旗並列,在另一則官方推特裡,歐盟更直接把台灣、美國國旗並列。台灣中山大學中國與亞太區域研究所教授郭育仁,接受大紀元專訪分析,國際社會已充分體認到,唯有維持台灣主體性,免於被中共侵犯威脅,國際安全才能有真正的保障。

歐盟日前正式宣布取消台灣赴歐洲的旅遊限制,罕見的在推特秀出中華民國國旗。(取自歐盟理事會(EU Council)官方推特。)

郭育仁提到,歐盟對台灣的立場轉變如此大,除了美國積極推動之外,台灣這兩年多對歐盟關鍵國家,也就是法國的外交工作,維繫得非常好,是重要原因。

他提到,過去中共不斷試圖將台灣問題國內化,將台海「內海化」,不願意讓台灣國際能見度高,才能方便處理台灣問題。但從最近幾個主要國際場合的觀察可看出,台灣地位已經完全國際化,並且多次直指中共為擾亂國際秩序的源頭,這是中共最不樂見的局面。他認為,這也反映中共內部正處於劇烈動盪。

中共內部謠言不斷  或有大事發生

目前國際社會氛圍明顯改變,美國積極對抗中共是主要原因之一。郭育仁解析,7月1日為中共百年黨慶,中共從6月份開始動作頻頻,近日傳出中共內部有人叛逃、遭罷黜的傳言,顯示中共內部或許有大事發生,因為中共權力運作不允許見光,因此每當內部有大事,就會有各種謠言不斷傳出。

在中共內部動盪之際,郭育仁說,「美國非常巧妙挑了這時間點,把三個峰會(美日、美韓、G7)安排在中共黨慶之前,等於把美國戰略格局整個拉開。」

從今年3月16日,美日外交和國防首長舉行2+2會談之後,美日峰會、美韓峰會、日本與歐盟峰會,日澳峰會,G7峰會、北約峰會,直到日本防衛大臣岸信夫參與東南亞國協防長會,皆對台海議題毫不避諱。

郭育仁說,這等同宣告台灣已經整個國際化,因為台灣有得天獨厚地理優勢,加上疫情一枝獨秀,國際地位整個提升,並且有能力援助國際(口罩外交),致使台灣國際地位有很大的改變與翻轉。

維繫國際秩序   台海穩定是關鍵

由於台灣的台積電半導體供應鏈,成為台灣在國際上不可或缺的一環,加上台灣四面環海,多個重要貿易水道,都必須台灣經過,台灣是否能維持主體性,不受威脅就顯格外重要,這就是為何從美日2+2會議,一直到美日、美韓峰會,G7聯合公報,都一直不斷強調台海重要性。

其中今年G7聯合公報,直指中共問題,包含病毒來源,用非市場性措施干擾自由貿易,迫害人權(香港、新疆)、東海、台海、南海等非法擴張等,更特別強調,維繫國際航道的安全與自由航行權重要性,因此,台海穩定的重要性,在此背景下無法被忽視。

6月11日,七國集團首腦和歐盟領導人在下榻的卡比斯灣酒店合影。(2021倫敦G7會議官網)

換言之,是因為台灣特殊地緣戰略位置,導致世界各國無法忽視台灣狀況。他強調,「各國了解到台灣地緣位置關鍵,只要台海出事,全世界都不能置身於外」。

分享防疫經驗  開啟歐盟友好關鍵

此外,歐盟對台灣的轉變,關鍵點是法國。郭育仁解析,從去年法國參議院邀請台灣駐法大使吳志中,到法國國會分享台灣防疫經驗,到今年法國參議院史無前例,等於是全世界第一個國家完全沒有反對票的方式,支持台加入國際組織,例如WHA,都讓歐洲各國對台灣印象深刻。

法國在歐盟有著舉足輕重的地位。他舉出,台灣在1971年出現斷交潮開始,歐洲第一個被中共撬動的就是法國,因為法國在歐洲有著洞見觀瞻的地位,因此法國的支持是重要關鍵。

從疫情開始從中國武漢蔓延全世界後,中共就刻意散播民主國家體制上的弱點完全不能有效對抗疫情的觀點,但台灣2020年在疫情表現優異,前美國國務卿蓬佩奧當時也提到,台灣是民主國家防疫表率,以此來反駁中共民主無用論。郭育仁說,「台美之間的防疫成果,讓中共宣稱民主國家體質脆弱的說法不攻自破。」

2021年後,台灣地位因為上述原因整個大翻轉。郭育仁說,防疫模範生的表現,讓台灣國際名度整個往上衝,加上台灣去年對外援助,打造口罩外交,這些因素疊加使得台灣國際地位,在去年到今年抬升非常多。疫情可以說是台灣國際地位翻轉最大轉捩點。

圖為一場遊行中,揮舞著立陶宛國旗的民眾。 (PETRAS MALUKAS/AFP via Getty Images)

責任編輯:李沐恩#

相關新聞
歐盟將美國台灣等納入「安全旅行白名單」
楊威:歐盟列抗共清單 中共重回戰狼姿態
蘋果日報再遭襲 歐盟等直言國安法扼殺言論
立陶宛贈2萬AZ疫苗 歐盟第一個挺身援台國家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