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計下半場人生 樂齡藍圖開啟退休新舞臺

人氣 229

針對全球性的人口老化,歐盟於二○○六年提出「活得愈久,做得愈久」的政策,鼓勵大家繼續工作。身處百年人生的長壽社會裡,首先要移除「退休」的概念,要明白「退休」只是離開一份工作,而不是退出人生舞臺,從一份工作退休,是為了完成另一個自我實現。

下半場人生設計,人人都要有繼續工作的規劃,這就是「安可職涯」(Encore Career)的概念。如何辨識自己是否進入安可職涯呢?如果你覺得「不想再過與生活賽跑的日子」,或是產生「難道這輩子就這樣嗎?」的想法,表示你該思考要有所改變了。

開啟安可人生

繼續工作的必要,符合高齡人生的需求。研究顯示,年紀愈長,愈希望能為社會帶來正面影響、渴望貢獻社會,這是讓自己感到幸福最簡單的方式,艾瑞克森稱此為「提攜後輩的需求」。此外,從現實層面來說,在惡劣的經濟環境下,安可職涯更是維持晚年生活的好方法。

根據《安可職涯》作者瑪希.艾波赫(Marci Alboher)報導的一份統計資料顯示,美國有九百萬人於退休後再加入職場,有三千一百萬人在尋找機會。安可職涯(Encore.org)總裁馬克.費德門(Marc Freedman)推動樂齡學習十一年來,遇見很多人因為樂齡開始了「安可人生」。

這些人原在下半場人生轉彎處徘徊,透過樂齡學習,成功開創下半場人生的新舞臺。因為樂齡學習而重返大學校園追求碩士學位以及博士學位的大有人在。

也有人接受樂齡學習培訓後,自己成為樂齡老師一圓為人師的夢想,光是我負責的輔導團五年內就培訓了七百七十三位樂齡老師;他們透過專業的教學訓練後,也能貢獻社區,指導樂齡族做吃的、用的,教他們運動健身,也帶領他們走出社區交流學習。

還有人由於樂齡開始籌組非營利組織,擴大服務的範圍。這些都是安可職涯的成功案例。安可職涯重在「繼續工作」,但是不受限有酬勞的工作,至二○一九年,加入樂齡學習志工行列者有一萬一千六百五十二人。

投入安可職涯繼續貢獻,需要經歷一些調適過程。我發現大多數人正如成人教育研究所說的具有「高自尊、低自信」的特質,他們的能力都非常好,有本事做出有品質的東西,只是當我要託付他們任務時,他們多半會先懷疑自己的能力,或是先預想一堆問題,有時候,都還沒有開始工作,自己就開始感受到壓力。

我也發現能夠成功跨入安可職涯階段的人有一個共同點,他們更願意社會參與、更經常繼續學習,十年來,持續參加樂齡學習各種研習培訓,並且真的投入實作歷程的人,或是成功攻讀學位班的人,比零星參與訓練、偶爾投入協助的人,更有機會獲得成功的安可職涯。

下面的方法,或許有助於跨出第一步。想要繼續工作,創造安可職涯,先要想清楚三件事。

首先,建立「不只是做一份工作」的想法,可以先思考最近兩年想做的事情,不必想一輩子要做的事。

其次,結合「休閒」、「進修」、「旅行」三個概念來思考繼續工作的選擇,下一個階段的工作、不只是工作。

第三,想一想,做什麼事讓你感到快樂?答案一直都沒有改變:做有意義、有貢獻、有價值,所帶來的改善與影響,就是最令我快樂的事情。

改變不難,從心出發

依然覺得開創安可職涯很困難嗎?因為不知道自己喜歡什麼、不喜歡什麼。我曾經在一次教學中引述史蒂芬‧柯維在《與成功有約》提到的概念,一個人在成長過程都承襲許多來自他人的人生腳本,若想要掌握自己的人生,首先要改寫腳本,改變既有成見,排除不合宜的價值觀跟制約。

你真心想要的是什麼呢?試著把想到的點子都寫下來。例如:

一、我想輔導別人。
二、我想成為顧問。
三、我不想一直待在辦公室。
四、我喜歡發揮創意。
五、我喜歡被小孩子包圍,但是,不喜歡教書。
六、我喜歡與年長一些的人一起工作。

你也可以從自己喜歡的工作特質來思考什麼是你想做的,以下是我的答案:

一、工作使我有滿足感。
二、我能自主規劃我的工作。
三、工作使我能榮神益人。
四、工作使我能跟一群有相同使命的人在一起。
五、工作使我能發揮正面影響力。
六、工作結果為我的生活帶來影響與改變。

請試著整合上面的兩個練習,再問自己一次,有哪一件事情,我願意為它改變現有生活,我願意為它挪出時間與精力?

下半場人生的工作設計要能夠持續,還有一些實際的因素需要納入考慮。你可以問自己,若要繼續工作,我重視的因素是什麼呢?請回答以下問題:

一、你希望薪水是多少?
二、這個工作需要什麼訓練?需要什麼學位?
三、可以兼職嗎?工作時間有彈性嗎?

綜合上面的練習,如果你已經找到想要的工作類型,就可以開始嘗試,不要再想太多了!安可職涯總是邊做邊修改。前輩告訴我們,只要開始行動,很多人事物就會陸續出現。設計下半場人生,我們可以把時間拉長,不用急,邊做邊學是很正常的。@

本文摘自:《》,四塊玉文創提供。

責任編輯:曾晏均◇

相關新聞
世界閱讀日「人生銀家」 高齡讀者享受閱讀樂趣
協助完善樂齡學習中心  創造生命價值無限可能
羅智容助老人用彩筆寫生命故事
「老有所養」共生宅有更多的創齡行動力,滿足您一切需求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