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紀元2021年05月11日訊】(大紀元記者Cathy He和Jan Jekielek撰文/曲志卓編譯)據中國問題專家章家敦(Gordon Chang)稱,拜登政府需要加快行動,發起一場全面的運動,以應對中國共產黨(CCP)構成的威脅。
總的來說,政府「正朝著正確的方向前進」,章家敦在接受《大紀元時報》的「美國思想領袖」(American Thought Leaders)節目採訪時說。「但我們行動的速度不夠快」。
這是危險的,章家敦說,因為「中國(中共)的所作所為可以打垮我們的制度」。
他認為「我們採用正確的姿勢和工具的速度不夠快」。
在拜登總統上任三個多月後,川普政府發起的許多關鍵對華政策仍在「審查中」(審查是白宮使用的術語)。
章家敦認為,拜登迄今頒布的一些政策在處理中共政權問題上是「非常糟糕的」,而另一些政策則「非常好」。他說,這些積極的政策包括美國對中國超級計算公司的制裁。
章家敦所反對的一項措施是拜登在1月份頒布的行政令,旨在打擊在大流行期間針對亞裔美國人的種族主義和仇外情緒。這項措施部分是為了回應當時的總統唐納德·川普用「中國病毒」一詞來形容源自中國武漢的中共病毒。備忘錄指示聯邦機構確保使用的語言「不會表現出或助長對亞裔美國人和太平洋島民的種族主義、仇外心理和不容忍的態度」。
拜登的行動實際上與中共的說法相呼應,即使用「中國病毒」或「武漢病毒」一詞助長了對海外華人和華裔的歧視和暴力。中共政權炮製這一說法是為了試圖轉移人們對其掩蓋早期疫情的注意力,以及病毒從武漢實驗室泄漏的可能性。
「美國總統不應該重複中國(中共)的話,特別當中國(中共)所說的是錯誤的時候」,章家敦說。「所以我覺得那很糟糕」。
章家敦還譴責拜登暫停了川普2020年5月的行政命令。這就為電網運營商和公用事業公司從對美國國家安全構成威脅的國家(如中國)購買設備鋪平了道路。1月20日,拜登暫停川普的命令90天,同時要求能源部長和白宮管理和預算辦公室主任「共同考慮是否建議發布替代令」。
「我能理解他想審查川普的政策⋯⋯但在審查的同時他至少應該制定保護措施」,章家敦說。
「中國(中共)一直在打探我們的關鍵基礎設施」,他說。「在美國他們可以做……他們去年年底在印度的金融首都所做的」。
今年2月,《紐約時報》的一篇報導說,2020年10月12日印度孟買的停電是中國針對印度的網絡運動的一部分,因為兩國陷入了一場激烈的邊境戰。當時,地方當局表示,故障是由於「技術問題」造成的,但印度一位部長在3月份表示,這可能是網絡被蓄意破壞的結果,並補充說,正在調查此事。
章家敦說,拜登本人傾向於與中共政權建立合作關係,但由於北京在國際上咄咄逼人的行為和美國輿論都反對中共政權,他被迫採取更強硬的立場。
他說:「現在的情況是,中共的行為是任何人都無法真正容忍的。這迫使他(拜登)採取更強硬的政策。」
章家敦對拜登個人對待中共及其黨魁習近平的態度表示擔憂。
「拜登給中國人送了很多禮物,這簡直令人不解。他沒有要求任何回報」,他說,「我就是不明白他為什麼要這樣做」。
章家敦尤其對「(拜登)與習近平會面時充滿愛意的方式」感到不滿。
「我不知道為什麼中國領導人能夠控制拜登」,章家敦說。
拜登在談到中共政權時,經常提起他與習近平的長期關係。拜登擔任副總統期間,習近平是中共的副主席,和拜登當時的地位是對等的。據拜登說,在此期間,兩人共進行了超過24小時的私人會面和17,000英里的旅行。
今年2月,拜登談到習近平時說:「我很了解他。我擔任副總統期間,我們花了很多時間在一起。」
中共滲透
章家敦提醒人們注意中共滲透美國政治和社會的廣泛努力。
「中國(中共)正在打垮我們的社會」,他說。「他們打垮了聯邦調查局,打垮了當地執法部門和地方政府」。
他舉了眾議員埃里克·斯瓦爾威爾(Eric Swalwell,加州民主黨籍議員)的例子,他是眾議院情報委員會成員,以前曾與一名方方(又名方‧克莉絲汀)的中共間諜有聯繫。
Axios在2020年12月的一份報告中聲稱,方在舊金山灣區與包括斯瓦爾威爾在內的新興政客建立了廣泛的聯繫網絡。報導說,在調查人員向他作了「防禦性簡報」後,斯瓦爾威爾切斷了與她的關係,並向聯邦調查局提供了有關她的信息。
章家敦說,斯瓦爾威爾在2010年至2012年任加州都柏林市議員時,方第一次和他搭上勾。
「這意味著他們當時可能只是盯著斯瓦爾威爾,也許有朝一日他可能會變得對他們有價值」,他說。
「這表明,有不止一個埃里克·斯瓦爾威爾。可能有幾十個,可能有數百個斯瓦爾韋爾,這意味著有幾十個和幾百個克里斯汀方」。
章家敦說,現在是開始消除中共對美國社會的影響的時候了。
「他們已經滲透到政府,他們已經滲透到媒體、學術界、商業,等等諸多行業」。
「只要是個機構,中共就試圖滲透它」。
Cathy的推特: @CathyHe_ET
Jan的推特: @JanJekielek
原文「」刊於英文《大紀元時報》
責任編輯:張憲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