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駐法使館掀罵戰 學者:對內打雞血

人氣 792
標籤: ,

【大紀元2021年03月24日訊】(大紀元記者駱亞、凌雲報導)連日來中共官員戰狼姿態咄咄逼人,對外撒潑的醜劇一波接一波。美中會談中共代表楊潔篪戰狼表態引發國際譁然後,中共駐法國大使館日前也不遑多讓,與法國政、學界激烈罵戰,引發國際關注。法國外交部23日召見中共駐法大使盧沙野表達不滿。

此前,法國參議員計劃組團訪問台灣,中共駐法大使館致信給執政黨共和國前進黨參議員李察(Alain Richard),要求他取消正在組織的國會訪台團,措辭嚴厲強硬,引起法國社會反彈。

法國學者波恩達茲(Antoine Bondaz)發推文批評中共外交官員無權指揮法國民選官員。中共駐法國大使館卻在波恩達茲推文下留言Petite Frappe(小流氓)進行個人辱罵。

法國媒體和一些議員批評中共大使館搞「戰狼外交」,侮辱學者,有歐洲議會議員也加入批中共行列。

接著,中共駐法大使館21日又發表措詞強硬的文章,為公開謾罵法國學者一事辯護,直指這名學者「跪舔台灣當局」、「瘋狂地逢中必反」;還叫罵:「如果真有戰狼的話,那是因為瘋狗太多太凶,包括一些披著學術和媒體外衣的瘋狗對中國瘋狂撕咬。」更稱「這樣(忍氣吞聲)的時代已經一去不復返了!」

大陸獨立媒體評論員吳特對大紀元表示,中共駐法使館的這種回應並沒有回應中共使館侮辱法國學者是「流氓」這一實質問題,反倒是倒打一耙,重複他們對於與中共意見不同的海外學者和其他人士的攻擊,依然是一種戰狼外交,反映出這些中共外交官已經完全不顧國際觀感,蠻不講理到極點。

中共外交「戰狼」,從左到右:楊潔篪,華春瑩,盧沙野。(合成圖)

中共駐法大使館的「戰狼姿態」並非孤例。早前中共代表楊潔篪在美中會談中斥責美國「中國人不吃這一套」、「你們沒有資格在中國的面前說」等,點燃大陸民間的民族主義高潮。

3月23日,中共外交部發言人華春瑩也以超長篇幅、嚴聲反駁英、美、加及歐盟多國就中共侵犯新疆維吾爾人權問題對北京實施的制裁,聲言「今天中國不是120年前的中國」,不再怕「外國列強」的「幾門大炮」。又指這些國家「根本沒有任何資格指責中國,而他們亦終將為他們的愚蠢和傲慢付出代價」。

對於中共外交官員為何屢屢對外發飆撒潑,吳特認為,「中共體制內有的人可能是覺得外國人欺軟怕硬,會被這種撒潑式的言論嚇退。那可就是大錯特錯了,因為在海外敢說和中共腔調不一樣的話的人本身就是對中共本質有一定認識且敢出來說話的,撒潑耍賴只會加深這種認識甚至會更加引起這部分人的反感。」

吳特表示,中共這種「戰狼外交」真正起作用的是對內,給一些被中共洗腦的普通百姓和中共高層一些對外強硬派打雞血。

對於美中會談上,一向以圓滑著稱的楊潔篪的戰狼表態,吳特分析認為,楊潔篪就是「揣著明白裝糊塗」,這次對美撒潑估計是想通過這種戰狼行為來博取政治資本,也可能是迫於上意不得已而為之。整個中共體制就是寧左勿右、逆向淘汰,最終是溫和理性的人都被迫噤聲,由愚蠢蠻橫的戰狼派主導了局勢。

資深時事評論員唐靖遠也表示,中共為何越來越狂妄,中共這些說辭反映出兩個問題:一個是習近平已經徹底拋棄了鄧小平時代的韜光養晦戰略,他要轉變為一種侵略性的、非常強勢的操控性戰略。

另一方面,中共在有意識地利用各種超限戰手段,將中共極權體制和意識形態向全世界輸出,其目的是要證明中共紅色極權體制擁有合法性,而且比自由民主國家的制度更加優越。這是共產主義與生俱來的擴張侵略本性決定的。但中共的戰狼表態只能讓國際社會越來越看清中共的本質和手段。

吳特表示,中共屢屢對外戰狼姿態,也會使得未來中共對外讓步會面臨來自內部的輿論壓力越來越大,這樣分析下來,這種戰狼外交只會讓中共和其它國家的矛盾越來越激烈,最終實際情況會與中共想要的那個目標越來越遠。

歐盟多國傳喚中共大使 歐洲議會CAI審議

對於中共一系列戰狼外交的後果,據報導,法國週二傳喚中共大使盧沙野,強調中共對法國議員和一名研究人員的侮辱和威脅是「不可接受的」,已經跨越了一個外國使館的界限。

法國外交部說,盧沙野的這種方式,對中國與法國兩國元首所表達的政治意願構成障礙,對發展兩國關係也構成極其嚴重的問題。據報,盧沙野對法國外交部「極其直接地」點出了問題所在明顯感到震驚。

除了法國,比利時、丹麥、德國等歐洲聯盟多國今天也傳召中共派駐大使,抗議中共報復性制裁10名歐洲聯盟議會及成員國議會議員。

在3月22日歐盟和中共互祭制裁後,歐洲議會取消了一個對《中歐全面投資協定》(CAI)的審議會,該協議曾由習近平親自出馬,被認為是習的「外交勝利」。外界認為,目前在歐中激烈對峙下,中共的這個「勝利」岌岌可危。

責任編輯:孫芸#

相關新聞
美日會談 中共戰狼跳腳 日駐華大使回嗆
美中首場會談 楊潔篪戰狼式發言引發批評
戰狼外交現醜 余茂春: 中共外交大失敗
中共「高級戰狼秀」引發美國外交圈熱議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