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紀元2021年03月12日訊】(大紀元記者勤智香港報導)反映二手樓價走勢的中原城市領先指數(CCL)最新報177.17,按周微升0.33%。分區指數個別發展,港島及九龍分別上升0.82%及1.24%,新界東及新界西則分別下跌0.77%及0.93%。其餘領先指數全線靠穩,大型單位、中小型單位及大型屋苑分別上升0.48%、0.31%及0.29%。中原經紀人指數連升11周,最新報69.16,按周再升0.85個百分點。
二手樓價指數創八周高位,但仍處於徘徊區。位處長沙灣臨海地的維港匯I開售,全盤千多個單位分三期發展,第一期首輪連續加推兩百多個單位,最新價單平均呎價2.6萬,除了壓縮空間單位外,其餘與大部份港人無關。二手成交繼續活躍,代理指買家避免買貴而加快入市。財政預算案乏善可陳,疫情又揮之不去,經濟難有起色,但政治氣氛更加惡劣。
優點消失步向毀滅
47人參與初選被政權控以違反國安法,控方未完成調查就告上法庭,提出案件押後三個月。被告被審訊程序折磨四天,連保持基本個人衛生的權利亦被剝奪,最後法庭批准15人保釋,控方(律政司)連法庭理據都不用考慮便即時提出上訴,法庭將被告即時還押。法律已被當權者用作迫害的工具。
中共「兩會」閹割特區選舉制度,務求令特區以最高效率服務中共政權。因應中共全面操控特區,美國傳統基金會取消香港經濟自由評級。事實上,特區並非失去自由評級這麼簡單,而是對世界金融市場帶來重大威脅。馬雲指中共金融市場根本沒有系統。但即使亂象橫生,畢竟是一個極封閉的系統,對世界影響有限。特區與世界金融接軌,中共控制就可成為污染世界金融體系的缺口。
「香港觀察」最新一份報告《紅色資本》開場白就指明特區就是中共政權的提款機。特區最大的利用價值就是以金融市場協助中共企業瘋狂吸金,壯大資本與話語權,繼而進行經濟侵略。中共輸出武漢肺炎導致全球主要經濟體衰退,趁西方國家疲於應對之際,中共抓緊機會全面操控特區。衛斯理小說中有一名句,「只要令一個大城市原來的優點消失,就可以令其毁滅死亡」。中共砸毁特區賴以成功的法治,選舉只容傀儡進場,扼殺異見,特區的未來已蓋棺定論,即使再富裕亦與絕大部份人無關。
自置為社會帶來效益
特區住屋細貴擠問題十多年來一直困擾港人。Demographia最新報告顯示特區連續11年成為全球樓價最難負擔的城市,平均樓價高達年收入的20.7倍,價格高至不可理喻。十年前政府已經表明樓價過高,公屋輪候時間過長,並將解決房屋問題定為「重中之重」。報告已總結過去十年政府的土地及房屋政策有多失敗。而另一份「成績表」更證明特區政府講一套做一套。立法會秘書處本月初發表《有關自置居所對香港社會經濟的影響》的研究簡報。報告顯示特區樓價於15年內急升391%, 但同期住戶入息中位數只上升78%,兩者差天共地。截至2019年底,自置居所比率下跌至49.8%,創20年新低。且遠低於富裕經濟體的平均六成水平,歐盟國家平均是69%,台灣達至85%。35歲以下的置業住戶比率由1997年的22.1%跌至7.6%,首次置業平均年齡更推遲至44歲。有三分之二業主已經還清按揭貸款,樓價大幅升值令他們有更強的購買力添置物業及協助下一代置業。私樓總市值更升至12萬億元。
數據已說明一切,「大富翁」遊戲在政府政策之下發揮得淋漓盡致,貧者越貧富者越富,適婚年齡而有能力置業者極之有限,組織家庭生兒育女承受巨大壓力,住宅價格變動對經濟影響舉足輕重,甚至騎劫經濟。雖然最新自置率因「林鄭Plan」回升至51.2%,但並不是負擔能力改善的結果,而是由於放寬高成數按揭保險讓市民在欠債更多負擔更重交付額外保險費之下,無奈入市以對沖政府政策繼續推高樓價的風險。
各種研究報告均指自置居所為社會帶來巨大效益,自置居所是社會向上流的關鍵,業主較租客有更強動力維持與社區的長期連繫及維護周邊環境,業主晚年更有保障。自置比率高的社會財富分配通常較平均,公民參與度亦較高。提高置業比率令社會更穩定,令更多人對前景抱有希望。
政府刻意反置業主導
為何特區置業比率低企?表面原因是土地不足。有人歸咎反對聲音阻礙政府造地改劃,企圖混淆視聽。政府是土地的唯一供應者,造地責無旁貸。2013年長策早已提出要改善效率加快造地。時隔七年,去年某建制基金會嚴厲批評政府架構重疊,程序臃腫,官僚主義導致土地開發緩慢,缺地根本就是政府庸懶散。
更深層次的問題是特區政府刻意避開承擔責任。1998年財政預算案,政府承諾十年內達致七成置業比率。有了明確指標,結果置業比由1997年的46.7%提升至2004年的54.3%的歷史高位。董建華於03年取消長策,置業比率拾級下跌。林鄭上台,重提置業主導願景,但表明不會設立指標。願景沒有目標,其它策略無以配合,又怎會做出成績?
事實上政府還反其道而行,令一般市民更難置業。首先是故意拖延,拖延分兩個層面。在策略上,土地荒是早知的問題,2013年長策居避開處理,遺下土地問題五年後才進行大辯論尋求土地開發共識。有了所謂共識又束之高閣。前大辯論主席黃遠輝批評「空白一年」。出售資助房屋有助置業,資助房屋供應偏偏大幅落後長策目標。綠置居理論上有助置業,被政府大搞劏房而滯銷。
在執行上,供應缺口是今天的事,政府推供應應先高後低,政府卻控制供應,有地拖延推出。政府是鐵路的最大股東,刻意拖延供應,將某些鐵路項目及周邊供應攤分十幾年,日出康城就是表表者。今年財政預算案更大玩「零碎地」,務求供應符合擠牙膏式。稅務制度及調控措施理論上可協助置業主導願景,但政府並非以住屋的實際用途界定調控,錯誤假設首置就是用家,對漏洞視而不見,富裕人士及投資者利用調控定義漏洞入市。一手空置稅可增加新盤應市,符合置業主導遠景,政府卻主動撤回。差異化差餉及印花稅早應實施,適當的設計可協助業主減低投資意欲,令部份投資盤落入用家手中。政府則不斷拖延,今年再提出研究。
※※※ ※※※ ※※※
置業比率高對社會有很多好處,為何政府就是不願承擔置業主導目標,還反其道而行?原因是特區政府的真正政策是超高地價政策,利用地皮撈錢的同時,以高樓價壓迫市民,令民眾花最大氣力追逐基本需要,減少參與公民社會,同時製造極端貧富懸殊,務求越少人掌握越多財富越好,這樣挾持少部份人就可輕易控制社會。政府一直吹噓的置業主導政策,立法會的這份報告正好鑿穿一切謊言。◇
責任編輯:陳玟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