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我是。我們今天和大家聊一下,日本為什麼敢對美國開戰?我們現在回過頭來看,會覺得日本當年對美國開戰,真是吃了熊心豹子膽了,到底是誰給了日本這麼大的勇氣,難道是梁靜茹嗎?但是如果時間回到1941年,我們去看看日本人當時的邏輯,就會發現,其實他們是有非常充足的道理和美國開戰的。
第一點:日本有下克上以弱勝強的傳統
我們知道,在日本戰國時期就經常出現下克上,就是實力弱小的大名或者大臣,把實力強大的給吃掉了。像齋籐道三、北條早雲、毛利元就是啊,這幫人當年不都是下克上?雖然風險很大,但是收益也很大。日本整個帝國在明治維新之後的發展道路上,也多次出現了下克上。
● 第一次就是大家非常熟知的中日甲午戰爭。這場戰爭之前,其實清朝紙面實力比日本要強大,我們知道日本是1868年才明治維新,到1898年,不過才過了三十多年的時間,雖然社會發生了巨大的變化,但是和東亞老大哥清朝相比,還是有一定差距的。
就單單拿海軍來說吧,當時清朝李鴻章主力發展的北洋海軍紙面實力在東亞算是最強大的艦隊,不管怎麼說至少有兩艘從英國引進的鐵甲艦「定遠」和「鎮遠」。日本本身是沒有鐵甲艦的,只是有一些所謂巡防艦。從紙面實力上來說,日本當時的海軍是比不過中國的,但最後日本勝了。有訓練方面因素,有速射炮的功勞,有體制上的原因,我們以後會單講。
甲午戰爭的結果就是日本下克上以弱勝強戰勝了清朝,獲得了2億多元的賠款,同時控制了朝鮮和台灣,對於日本的發展來說是起了巨大的作用啊,用當時清朝的賠款大力發展自己的工業。
● 第二次下克上,就是1904年的日俄戰爭。我們知道當時的沙俄再怎麼說也是一個實力強大的帝國,它的遠東艦隊也好,波羅的海艦隊也好,黑海艦隊的海軍實力,都遠遠在日本之上。但日本就是敢打這麼一場下克上的賭博式戰爭,最終在旅順之戰和對馬海峽之戰,殲滅了俄羅斯的遠東艦隊以及波羅的海艦隊。在日俄戰爭中徹底打敗了看似非常強大的沙俄,奠定了自己東亞霸主的地位。從此沙俄一蹶不振,幾年後從歷史舞台上被蘇共給抹掉了。
所以我們看日本的歷史,就會發現就是在不斷地下克上,不斷地憑藉自己較為弱小的實力,擊敗實力更強大的對手,到二戰之前的時候,日本已經是東亞霸主。這個時候日本再往下走,就已經沒有對手了,那就是向太平洋上的美國挑戰了。
當年比不上清朝,不也打敗了清朝麼?比不上沙俄,不也打敗了沙俄了麼?我們現在和美國有差距,但是我們日本武運長久,打美國也沒問題。
第二點:從戰略發展空間看 日美必有一戰
日本當時面對兩個發展方向,一個是北進,打的是蘇聯;另外一個呢,就是南下控制太平洋,就必然會和美國發生衝突。我們知道在1938年發生了諾門坎戰役,就是在外蒙古和東北交界的地方,日本和蘇聯打了一場,日本沒打過。其實蘇聯遠東地區沒有多少戰略資源,你打到西伯利亞,也只有石頭和森林,你說你打了這麼大塊的地方怎麼辦?沒有太多的戰略價值,而日本當時最需要的石油和橡膠資源都在太平洋上。
其實,日本國內在關於打美國還是打蘇聯一直存在分歧,特別是在6月22日希特勒突襲蘇聯之後,當時的外相松岡洋右,就建議立刻北上進攻西伯利亞,但遭到了軍方反對。因為陸軍70%的兵力現在都在中國戰場,是沒有足夠的兵力對蘇聯宣戰的。海軍也不幹啊,你們打蘇聯了,我們海軍幹啥啊,難道組團去北冰洋看北極熊麼?
當時,日王召開御前會議,經過激烈辯論之後,大家還是同意,南進太平洋,不管蘇聯佬了。日本軍方的高級人士一直認為,沒有必要進攻蘇聯。假如德國取勝,日本將會在遠東坐收漁翁之利,到時候西伯利亞還是我們的。14天之後,當時支持北上蘇聯的松岡洋右就被排擠出內閣。
但其實說句實話,正是因為日本不打蘇聯,蘇聯才把遠東的部隊調到西線,以3比1的傷亡比,勉強頂住了德國的攻勢。換句話說,如果日本選擇了北上進攻蘇聯,而不是這麼著急南下太平洋和美國開戰,那麼1942年蘇聯可能就已經滅亡了,德國日本平分歐亞大陸,這個時候日本再回過頭來控制太平洋,可能歷史就會被改寫了。當然我們這是事後諸葛亮。
第三點:德國在歐洲的勢不可擋 導致日本的樂觀情緒
希特勒在1940年5月迅速取得的對荷蘭和法國戰爭的勝利,而且1941年打起蘇聯也是毫不手軟。這個時候,日本的很多將領都覺得,既然希特勒可以打敗法國,橫掃歐洲,那麼我們日本打敗美國也不是什麼問題。
我看很多二戰紀錄片,日本人回憶說,「總的來說,日本民眾對德國的勝利非常興高采烈」,那時候的口號是「別錯過公共汽車」。有句話說,站在風口上,豬都能飛。那麼在1941年,這個風口就是對外擴張。
在這樣的情況下,政府煽動了人民的情緒,而人民的情緒又加劇了政府的極端政策。雖然戰前日本政府與美國進行了艱難的談判,但整個國家的情緒戰狼化,實際上使得繼續談判變得不可能。外交是需要彈性的,需要讓步的,不能你不讓步,都是別人讓步,那別人憑什麼答應你。但是你現在失去了彈性了,你要是有所讓步,回去你不是被罵死就是被刺殺了,所以日美雙方外交談判最終告吹。
第四點:美國對日本進行經濟制裁和石油禁運成為導火索
1941年7月28日的4萬日軍開進法屬印度支那,同一時間美國宣布凍結了日本在美國境內的所有資產。第二天,英國、加拿大、菲律賓、荷蘭也採取類似措施。從此日本無法從美國甚至荷蘭的東印度群島購買石油。這個時候,日本政府陷入恐慌,因為日本本身是不產石油的。當時控制的東北、台灣也是沒有石油。沒有石油的話,坦克喝什麼?飛機喝什麼?總不能喝可樂吧,日本無論是軍事和經濟都會陷入停滯。
其實,如果我們回過頭來看日本對美國宣戰,你就發現了日本在這條道路上走得似乎沒有任何岔路。它的每一個選擇每一個考量都是當時最符合它利益的。日本走上軍國主義,將軍國主義的列車越走越快、越走越快,你想停下前進的步伐,已經是不可能的了。
就比如說當時的首相近衛文麿,他支持日本的擴張行動以及在日本繼續進行對中國的戰爭,但他一直在避免和美國全面開戰。他私下裡說,準備做出一系列的讓步,比如從法屬印度支那撤軍。但是他想這麼做,軍方不答應啊,平民不答應啊。當時軍國主義這把大火越燒越旺,所以就算近衛文麿作為首相想做什麼,當時的整個民意、整個日本軍方也不允許那麼做。
根據事後披露出來消息,當時至少破獲了兩起極端的民族主義者試圖刺殺近衛文麿首相的陰謀。近衛文麿如果堅持自己的做法,對美國妥協,那麼就是兩種下場,要麼被人刺殺,要麼就是下台。而近衛文麿選擇了下台。
10月17日,東條英機中將當上了首相,兩個星期之內,帝國參謀本部就確定實行攻擊珍珠港以及東南亞和西太平洋的整個計劃。12月8日,日本偷襲珍珠港,太平洋戰爭爆發。
今天做這集節目的目的就是想說,其實這種虛無的愛國主義和軍國主義對一個國家來說是沒有必要的,一些政客煽動這種情緒,你最後會發現,你再在這條路上走下去就沒有退路了,只能越走越快,剎不住車,最後就是來一個大事故。在這種情緒下,也能使得當事人錯誤地估計了雙方的形勢。
當時日王裕仁和陸軍大臣杉山元有過一番對話。
裕仁:日美開戰,陸軍能在多少時期內結束戰爭?
杉山:僅南洋方面,預定三個月內結束。
裕仁:當中國事變發生時,你作為陸軍大臣,曾說過在一個月內結束戰爭,可是現在已過了四年,仍然未獲解決。
杉山:中國內地廣大,以致未能按預定獲得結束,實不勝惶恐之至。
裕仁:中國內地廣大,早該知道。因為廣大而四年未獲解決,那麼太平洋豈不比中國更為廣大?不知有何根據,相信在三個月內可以結束?
而珍珠港的策劃人山本五十六對此有著清醒的認識,山本在寫給他姐姐的信中說道:「戰爭終於要開始了,雖然現在到處充溢著熱鬧喧嘩,但這一切都會消失……珍珠港的勝利微不足道,不適合用來大肆宣傳,這樣會使日本人民忽略了事情的嚴重性。」
歷史總是相似的,幾十年過去了,我們發現最近很多人想和美國開戰,而且使用的理由也是似曾相識。
今天就和大家分享到這裡。我們下期節目再見。
訂閱頻道YouTube頻道:
歡迎訂閱Youmaker頻道:
訂閱探索時分Telegram群組:
【】節目組製作
責任編輯:李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