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紀元2021年11月03日訊】(大紀元記者張東光綜合報導)在能源價格高漲、全球氣候異常和疫後供需不平衡等諸多因素交互作用下,許多糧食價格正不斷推向近年高峰,專家估計,由於上述供給面因素非短期可解決,食物價格的上漲趨勢或將持續一段較長時間。
據聯合國糧食及農業組織(FAO)統計,全球9月的食物價格同比上漲近33%,顛覆了1960年代以來長年穩定下滑的趨勢。該組織編制的食物價格指數9月已漲到130點,創下2011年9月以來最高位。
《金融時報》編制的早餐指數涵蓋了咖啡、牛奶、糖、小麥、燕麥和柳橙汁等多項早餐食物,該指數自2019年迄今已大漲了63%,並創下十年來最高水平。其中,小麥今年漲幅超過20%,燕麥大漲44%,糖漲了26%,咖啡飆漲56%。
專家分析,造成食物價格大漲的原因錯綜複雜,其中最主要的因素是油價自2020年4月起漲,造成了食物的生產和運送成本不斷攀高。
此外,疫後的勞力短缺也導致食物的生產和分配大受影響,而不可預測和不受歡迎的全球氣候異常,如高溫和乾涸的夏季,也阻礙了穀物等糧食的產量和牲畜的繁衍。
加州加爾格里(Calgary)一份六個月前的非營利組織Vibrant Communities Calgary年度報告顯示,當地一個典型四口家庭一個月食物的支出費用同比多了220美元,如今隨著食物價格節節攀高,一個四口家庭每個月的食物開銷已達到1,200美元,令2021年的四口家庭總支出達81,300美元。
許多受訪的民眾回應,在這種食物價格不斷高漲的情境下,薪資的增幅已趕不上物價漲幅,多數民眾生活品質正在下滑,他們購物時會多找幾家商店比價,部分家長只能返回量入為出和節儉消費的模式。
儘管食物不斷漲價,但根據美國食物產業協會(FMI)一份最新的調查,美國一般家庭每週的食物支出仍維持在143美元附近,但顯著低於疫情爆發初期2020年3月至4月間民眾搶買食物高峰的161美元。
小麥價格近期的飆漲已成了引人注目的焦點。芝加哥期貨市場的數據顯示,週一(1日)一蒲式耳的小麥期貨價格已漲到8美元,創下9年來新高價,週二收報7.89美元,今年漲幅超過23%。
農夫們將不斷高漲的小麥價格歸咎於種植期間土壤過於乾燥(俄羅斯、北美和阿根廷遭遇乾旱,但歐洲大陸卻飽受水災之苦),且農藥價格也不斷飆漲。期貨交易員則認為投機者正看準通脹的議題進行炒作。
玉米價格今年5月一度漲到7.35美元/蒲式耳的8年最高價,此後雖大幅回檔,週二收報5.72美元,但今年的漲幅也有18%。大豆價格5月曾漲到9年高峰的16.67美元/蒲式耳,所幸最新報價已回落到12.55美元,今年累計下挫約4%。
為解決糧食危機的困境,聯合國世界糧食計劃署(WFP)署長畢斯利(David Beasley)近日提議,只要特斯拉執行長馬斯克及亞馬遜創辦人貝佐斯等人貢獻60億美元,就能讓全球4,200萬人脫離饑荒。
全球首富馬斯克則回應:「若聯合國公開所有的帳目,讓公眾可以看到這些錢花在哪,他就會捐錢。」
馬斯克或暗示聯合國組織效率不彰,讓他不願拿錢去填無底洞,或暗指當前糧食危機非富人捐款可解決,需要供應鏈各項環節的配合,而市場經濟也指向更高的糧食價格將鼓勵農夫增產,供需的平衡將只是時間的問題。
責任編輯:葉紫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