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位紐約藝術工作者聯展 刻畫唐人街靈魂

人氣 30

【大紀元2021年10月25日訊】(大紀元記者林宜君紐約報導)10月23日,由15位紐約藝術工作者共同參與,為期三週的《唐人街的靈魂:熱情、願望與毅力》藝術聯展劃下句點。策展人黃思茵以多媒體的表現方式,邀請參展人利用影音、攝影、繪畫、玻璃藝術與歷史文物展等,帶領民眾重溫紐約華埠作為華人移民的重鎮、社會運動的響應者等歷史,以及歷經疫情重創,仍然散發源源不絕的生命力的現狀。

《唐人街的靈魂》策展人黃思茵。(林宜君/大紀元)

策展人黃思茵(Siyan Wong)展出的畫作記錄了華埠曾經盛極一時的成衣工廠,以及路邊擺攤的市井小民,或是熱情回饋鄉里的社區人士,這些作品反映了華埠難以動搖的強韌生命力。

黃思茵指著一幅格蘭街(Grand St)上的粽子攤販畫像表示:「(她)儘管年老,但仍然試著生存,並將粽子賣給社區的所有人,不論是拉丁裔、非裔或白人嬉皮士,鄰居都記得她是誰;我想正是如此,讓我覺得一定得在展覽中展出(這幅作品)。」

攝影記者黎怡。(林宜君/大紀元)

獨立攝影記者黎怡(Bonita Lei)是香港移民,赴美念書後便落地生根;前年香港爆發反送中運動期間,她多次記錄在美港人的聲援行動。

展覽期間,黎怡以影像作品《消失的空間》,向香港與華埠今是昨非的現狀提出疑問:「當疫情過去,世界或許將再也不同,很多地方都改變了,對一磚一瓦、一草一木、一景一物感到很陌生。華埠的變遷、乘(承)載的文化、回憶、歷史,忽然間好像什麼回憶都沒有了;而香港經過動盪的兩年,怎樣去找尋新的定位?」

《唐人街靈魂》除了回顧早年移民與華埠的連結,也記錄了疫情期間,華埠居民的生活片段。

攝影師鄭耀東。(林宜君/大紀元)

攝影師鄭耀東(David Zheng)展出他在去年5、6月疫情期間,推出的「花兒去哪兒了?」免費攝影活動。鄭耀東表示,疫情爆發初期,媒體所見的都是負面新聞,因此他想利用攝影師的身分,回饋社區,尤其是陪他成長的華埠。

鄭耀東回憶表示,華埠年長者排隊領餐的畫面令他感到驚訝,這除了讓他思考糧食充足的問題,也激發他思索或許可以借由攝影為社區帶來快樂。

多媒體藝術工作者黃卓倫。(林宜君/大紀元)

多媒體藝術工作者黃卓倫(Arlan Huang)是華埠居民,他以作品《珍貴的貨物》參展;創作原因無他,「我的孩子在華埠長大」,「這裡是他們生活的一部分」。

閉幕式當天,知名現代舞者陳學同與夫人曾佩媜,偕舞蹈工作室學生,以「勿街:針與線」(Mott Street: Needle and Thread,Charlie Chin編舞)與「扁擔」呈現華埠早期女性勞工在成衣工廠的工作樣貌,以及異地生活的豐收與喜悅。

《唐人街的靈魂:熱情、願望與毅力》15位參展人完整名單如下:富江新居(Tomie Arai, Godzilla)、陳加華(James Chan)、陳偉民(Louis Chan)、鄭德華(Edward Cheng)、黃卓倫、黎怡、李修竹(Lanny Li)、林美虹(Mei Lum)、麥以林(Elim Mak)、Cindy Trinh、曾穎馳(Alvin Tsang)、黃思茵、余紅碧(Betty Yu)、張紹億(Shaoyi Zhang)、鄭耀東。◇

責任編輯:李悅

相關新聞
紐約唐人街宗親會 傳播中華文化的種子
紐約華埠孔子大廈「櫻花攝影比賽」徵稿
攝影師鏡頭下的80年代華埠室內生活
紐約華埠添青花瓷壁畫 紀念已逝亞裔攝影師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