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紀元2021年01月27日訊】(英文大紀元編輯部/原泉編譯)在一場充滿爭議的選舉之後,我們的國家需要團結起來,因為緊張局勢依然嚴重,分歧不斷加深。
我們建議,美國人民團結一致,共同反抗一個幾十年來一直尋求毀滅我們國家的敵人,並通過回歸有助於塑造和指導我們國家的傳統來實現團結。
聽新聞:
(聽更多新聞請至「聽紀元」平台)
美國的福祉正處在危險之中。美國是自由世界的領袖;美國的統一或分裂、繁榮或衰落對世界人民的命運至關重要。
美國人民必須明白,中共是美國的最大威脅。中共有計劃地致力於破壞美國——這一努力現在已接近完成。
中共不僅挖空了美國的製造業,每年竊取了價值數千億美元的知識產權,竊取了軍事技術,還滲透到我們生活的方方面面。中共的策略是通過煽動仇恨來分裂社會,這也是它在中國奪取政權時使用的策略,讓一個群體與另一個群體對立。例如,去年夏天,與中共有關的團體幫助煽動了我國大城市的騷亂。
隨著華為推廣其5G服務,中共正試圖進入我們的電信業,這是我們國家的神經系統。有了北斗——中共政權版的GPS(全球定位系統),以及瞄準衛星的能力,中共已經發展出讓我們的軍隊失去目標的能力。最近中共對澳大利亞不斷施壓,試圖打破西方旨在對抗其影響力的聯盟。
通過多國加入的「一帶一路」項目,中共正試圖建立一個經濟和軍事基地,以對抗美國的自由世界力量。中共政權從未停止過將美國視為頭號敵人。
事實上,美國輿論認識到反制中國(中共)的重要性。
人們在2020年投票給川普(特朗普)的一個重要原因是,他們相信川普敢於面對中共,捍衛美國。人們投票給拜登的一個重要原因是,他們相信拜登能更好地控制中共病毒(新冠病毒)。
在反對中共的問題上,國會已達成共識。如果喬‧拜登總統能夠堅持反共路線,他就可以用一種將左派和右派團結起來的政策來保護這個國家。
摧毀道德
遺憾的是,由於中共對我們文化的影響,美國採取強有力反共政策的能力受到阻礙。共產主義者試圖通過削弱西方的道德、傳統、家庭和信仰上帝的基礎來削弱西方。
35年前,前蘇聯國家安全委員會(KGB)叛逃人員尤里‧貝茲梅諾夫(Yuri Bezmenov)警告過蘇聯破壞美國的努力。
貝茲梅諾夫在1985年的一次采訪中說:「馬克思列寧主義的意識形態被灌輸到至少三代美國學生的頭腦中,而沒有受到美國精神和美國愛國主義基本價值觀的挑戰或制衡。」「摧毀道德體系的過程已經基本完成……由於缺乏道德標準,大部分(道德敗壞行為)都是美國人對美國人做的。」
我們現在看到了這幾十年摧毀道德體系的結果。它無處不在,在我們的學校裡、在新聞媒體中、在電影和音樂中,甚至在我們看到的廣告中。
貝茲梅諾夫警告說:「一個沒有道德的人無法評估真實的信息,事實告訴不了他什麼。即使我給他提供信息、真實的證據、文件和照片,即使我把他強行帶到蘇聯,給他看集中營,他也不會相信,直到他的肥臀被踢上一腳,當軍靴踢到他時,他才明白,但在那之前不會。這就是沒有道德的悲劇。」
傳統
幸運的是,美國有資源可以幫助我們擺脫這一悲劇。
美國的傳統提供了這個國家的道德和政治原則,她的英雄,以及向美國人解釋他們是誰的闡述。這將美國人團結在一個共同的目標上,激勵他們,使他們有目標。
在2020年夏天的「黑命貴」和安提法(Antifa)參與的騷亂中,這些激進組織直接將矛頭指向美國的傳統。兩個月內大約有188尊雕像被毀,包括我們的開國元勛喬治‧華盛頓和托馬斯‧傑斐遜的雕像,以及耶穌基督和聖母瑪利亞的雕像。
在《紐約時報》推出的「1619項目」(1619 Project)中,人們看到的是試圖讓我們的傳統失去合法性的嘗試,將整個美國的故事重新塑造成與奴隸制有關的罪惡。這是典型的共產主義策略。這種精心策劃、執行周密地破壞一個國家傳統的行動,以前在所有共產主義政權中都曾出現過。
抹去我們的歷史記憶、踐踏我們的英雄和國家生活的偉大象征,使人們迷失了方向。一個國家失去了她的指導精神,這就是一個國家明顯衰落的開始。
在我們硬幣的一面有一句話:「我們相信上帝。」另一方面寫著:「E Pluribus Unum」,拉丁語的意思是「眾多之中只有一個」﹐這兩者是相關的。
美國是由尋求自由敬拜上帝的人們建立的。
我們的國家,相信上帝,從而得到了佑護。我們一直是世界自由的燈塔,享有前所未有的繁榮,並幫助在世界各地傳播繁榮。
在我們的《獨立宣言》中,我們宣告我們的權利是上帝的恩賜。
我們認識到,我們的自由,以及對這些自由的限制,都來自於我們之上。這種共同的來源以及其所賦予的權利和義務,為我們有原則的團結提供了基礎。
我們的傳統是珍愛家庭、傳播道德、崇尚愛國主義,進一步體現了這種團結一致的精神。
在共產主義的攻擊下,我們的國家正處在十字路口上。每一個人,來自各行各業,包括政府、大科技公司、媒體和公司,都需要做出正確的選擇。
解決這場危機的辦法很明確:我們的國家需要回歸賦予我們自由和團結的傳統,並利用這種新的力量毅然決然地擊敗共產主義。
原文刊登於英文《大紀元時報》。
責任編輯:林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