換個角度看事情 反面思考比正面思考更有價值

作者/吳順令

人氣 5625

蘇東坡〈題西林壁〉:「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身在廬山中,不能識廬山,只有跳出廬山,才能識廬山,入其中,還要出其外。孫子面對戰爭,先處理怎麼贏的問題,等一切就緒,確定可以贏之後,孫子沒有馬上衝上戰場,他讓自己先冷靜下來,跳出來看,換個角度看,就是希望不要看走眼。他說:「故不盡知用兵之害者,則不能盡知用兵之利也。」(〈作戰篇〉)如果不能明確知道戰爭帶來的害處,也就無法確知戰爭到底可以帶來什麼好處。因為能贏不一定就有利,必須把可能產生的害處思考一遍,確定有利之後,再開戰不遲。

孫子這句話有兩個重點,一是兩面看,一是徹底看。兩面看就是看好處也要看壞處;徹底看就是要知其然,還要知其所以然。

冰山下還隱藏什麼?反面思考幫助我們從不同的角度看事情,思考更周全。(圖/Shutterstock)

 

❖兩面看

兩面看怎麼看?孫子並沒有好處、害處一起看,整部《孫子兵法》也沒有提到任何一句有關戰爭好處的話,但卻用〈作戰篇〉一整篇來談戰爭的害處,或許如他所說的,只要徹底知道戰爭的害處,戰爭有沒有好處自然就一目了然了。也或許他心中根本就不認同戰爭,戰爭百害無一利,戰爭是不得已,為了讓大家知道戰爭有多麼荒謬,他採取負面表列,徹底讓大家清楚戰爭有多可怕,這兩種想法,我相信孫子都有,我也相信一個百戰沙場的人,心中都會這樣想。

戰爭三害

我們先看孫子怎麼說戰爭的害處,他說:「凡用兵之法,馳車千駟,革車千乘,帶甲十萬,千里饋糧,則內外之費,賓客之用,膠漆之材,車甲之奉,日費千金,然後十萬之師舉矣。」發動一場十萬人的戰爭,要準備千輛的戰車,千輛的運輸車,帶著盔甲的士兵十萬人,還要從千里遠的地方運送糧食,國內、戰場上的費用,外交預算,車子的油漆、牛、馬的糧草、士兵的糧食,這些都是必需品,只要戰爭一發動,一天要花費千金才足夠應付,這是擺在眼前的害處。

這個害處已經夠吃不消了,但這樣看就看清楚戰爭的害處了嗎?當然沒有,孫子又接著說:「其用戰也勝,久則鈍兵挫銳,攻城則力屈,久暴師則國用不足。夫鈍兵挫銳,屈力殫貨,則諸侯乘其弊而起,雖有智者,不能善其後矣。」前一段是講眼前的害,這一段講久害,講他害。戰爭打下去,不是想停就能停,拖久了,兵器會磨損,士氣會低落,會水土不服、生病,士兵都要吃飯,會把國家吃垮了。更令人擔心的是,「鷸蚌相爭,漁翁得利」,有其他的國家準備趁虛而入,這是第三者之害。久害、他害會讓一場戰爭帶來的傷害難以估計。

怎麼辦?孫子提出了降低風險和風險轉嫁的思考,他說:「既然拖久了,會有這麼大的傷害,那就『速戰速決』吧!會造成糧食不繼,那就『因糧於敵』,打到哪裡吃到哪裡,以戰養戰吧!」

孫子看戰爭之害,從戰爭的眼前之害、久害、他害三方面來看。眼前之害看事物之間的福禍相倚,這是從利害思維看;久害加入時間的因素,這是從動態思維看;他害有空間的考量,這是從整體思維看。這三個思考角度,充滿辯證的思維,有別於我們習慣性的單一角度思考、線性思考和邏輯思考,提供我們看事情的不同角度,很有啟發性。

利害思維

孫子說:「故不盡知用兵之害者,則不能盡知用兵之利也。」從利害兩面看的思維,和《周易》的「一陰一陽之謂道」,《老子》的「萬物負陰而抱陽」是同一個觀點,《周易》和《老子》都認為天地萬物都是陰陽合體,一體兩面,每一個事物都有兩面性,所以看事情一定要從兩面看,才能看出一件事情的全貌。

譬如投資股票只想到一天漲停板百分之十入袋,卻不想跌停板也是百分之十不見了,而不顧風險地買進;或是反過來只想到跌停板會損失百分之十,而忽略你也可能因為漲停板而賺百分之十,而不敢投資,這都是只看一面的錯誤。《周易.乾.文言》說:「亢之為言也,知進而不知退,知存而不知亡,知得而不知喪。其唯聖人乎!知進退存亡而不失其正者,其唯聖人乎!」亢的意思是只知道前進,不知道後退;只知道生存,不知道衰亡;只知道獲得,不知道失去,只有聖人,知道事情都有進退、存亡、得失兩面,《周易》作者連續說出兩次「其唯聖人乎!」表示要體會這個道理,而且能身體力行的人,真的不多見。

習慣看一面,當然就看不到完整的真相,就會做出錯誤的判斷。

二○○八年底, 爆發了有史以來最大的金融詐騙案, 前那斯達克主席馬多夫(Bernard Madoff)被控詐騙五百億美元。這場騙局持續二十年,被騙的人很多都是政商名流,在各行各業都頭角崢嶸,但他們都上當了。很多人都覺得不可思議,一個有金融資歷背景,慈善家,不喜歡出風頭,又能穩定讓投資人獲利的人,怎麼可能騙人,但事實證明,他就是不值得信任。

投資馬多夫的投資人,其實只要多一個步驟,問題可能就不會發生了,就是讓自己冷靜一下,問自己一句話,這些誘人的投資,真的都沒有問題嗎?或許就可以找到破綻,而避免龐大的損失了。

看到「利」就要想到「害」,看到「害」就要想到「利」,這是孫子教給我們避免錯看的第一項思維,平常我們不習慣這樣思考,是因為我們習慣看自己想看的,對於不想看的會自動略過,但是一件事情本來就有兩面,你不兩面看,當然就會錯看。

有利害思維習慣的人,在遇到挫折或危機時,就能很快地轉換心境,而不會被問題困住。

王維〈終南別業〉詩:「行到水窮處,坐看雲起時。」一路沿著河流欣賞美景,突然山窮水盡,很多人會覺得悵然若失,但王維馬上轉念,沒有河流的風景可看,席地而坐,抬頭觀賞天上的風雲變幻,一樣可以得到樂趣。

蘇東坡有一天晚上喝得醉醺醺地回家,家人都睡了,門怎麼敲都沒有回應,但他沒有扯開喉嚨大喊開門,他轉個身拄著枴杖,靜靜地聽流水的聲音,但這一轉身,讓他的心靜了下來,反省此生汲汲營營,為俗事奔波,幾曾有自己的生活?因此決定要離開這個俗世圈,「小舟從此逝,江海寄餘生」。

司馬遷稱讚管仲是一個懂得轉禍為福的人,《史記.管晏列傳》載:齊魯會戰,魯國戰敗,魯莊公在柯地求和,將要開始會盟的時候,魯國刺客曹沬以匕首挾持齊桓公,要他歸還魯地,齊桓公礙於形勢,只能允諾,但當危機解除時,又要反悔,管仲制止說:「不可以,貪小利而失信於諸侯,不划算。」管仲藉機立信於天下,為齊桓公贏得美名。司馬遷說:「知與之為取,政之寶也。」點出管仲懂得轉禍為福的關鍵,就在於他懂得「給與就是獲取」的利害思維。

王維、蘇東坡、管仲都是懂得利害一體思維的人,所以沒有什麼事情可以難得倒他們,也因為他們的這種體悟,留下來的詩文都能獲得後人的共鳴。

動態思維

時間會改變一切,而且常是朝著對立面改變,老子說:「反者道之動。」反就是反向運動,譬如「日中則昃,月滿則虧」。孔子說:「後生可畏,焉知來者之不如今也?」(《論語.子罕》)就是看到年輕人的未來潛能。白居易〈戲答諸少年〉詩:「朱顏今日雖欺我, 白髮他時不放君。」就是提醒年輕人,生命都有衰老的一天。

對立面的轉化告訴我們,不要怕被眼前的困難所困,因為我們知道:「痛苦會過去,美麗會留下。」「冬天來了,春天還會遠嗎?」但對立面的轉化也告訴我們:創業維艱,守成不易,轉眼之間,樓起樓塌,明日黃花。這就是孫子提到戰爭的傷害,會把時間因素放進去思考的主要原因。而人生何嘗不是如此?如《菜根譚》所言:「明白盛極必衰,也要懂得否極泰來,才能內心坦然。」

轉化不會馬上發生,會有一個臨界點,這就是「物極必反」,「極」就是那個臨界

點,這個自然的規律應予尊重,所以雖然會轉化,但不能急,要學會等待,揠苗助長,於事無補,強摘的果實也不會甜。孫子說:「昔之善戰者,先為不可勝,以待敵之可勝。」敵人實力堅強必須等待,不可強攻。范蠡告訴越王勾踐「十年生聚,十年教訓」,就是要等到吳國出現盛衰的轉折點。曹劌論戰,等對手三擊鼓才進攻,就是注意到「一鼓作氣,再而衰,三而竭」的心理轉折點。

時間有時候是短利長害,有時候是短害長利,如果只侷限在眼前看利害,不從發展的角度看,就會錯看,所謂「不謀萬世者,不足謀一時」,「人無遠慮,必有近憂」,這對我們人生規劃很重要,對投資人也是一樣,投資市場常有短空長多,或是短多長空的現象,不能參透這個時間因素,就會掌握不到發展的方向,就很難獲利。

鄭國子產執政,充分展現這種智慧。《左傳·襄公三十一年》:鄭國罕虎想要讓尹何來治理自己的封邑。子產說:「尹何太年輕,恐怕不能勝任。」罕虎說:「這個人謹慎善良,我喜歡他,他不會背叛我的,讓他去學習一下,他以後就更加知道該怎麼辦事情了。」子產說:「不行!喜歡一個人,就是希望做對這個人有利的事,現在您喜歡一個人,卻把重要的政事交給他,這好像一個人還不會使用刀子,你就讓他拿刀去割東西,這是會傷害他的。您喜歡他,卻傷害他,以後誰還敢讓您喜歡?就像您有了一匹漂亮的絲綢,您會讓還在學習的人來裁製嗎?大的官職和封邑,是用來保護您的,您卻讓一個實習生去擔任,這比起漂亮的絲綢被學習者裁製更可怕,我只聽說學習完成以後才能從政,從沒有聽說用從政來學習的。如果您真的這麼做,一定會帶來傷害。譬如打獵,熟悉射箭駕車的獵人,就能獲得獵物,如果從來沒有駕車射箭經驗的人,那麼只會擔心會不會不小心翻車被壓,哪裡還有心思去想如何獲取獵物呢?」

罕虎說:「您說的真好啊!我實在是不夠聰明,我聽說君子懂得從大方向、從遠處看事情,小人只懂得看到小地方,看眼前。我是一個小人物啊!衣服穿在我身上,我知道謹慎保護它,大的官職和大的封邑是用來保護自己的,我反而疏遠而且輕視它,要是沒有您的話,我恐怕會犯下大錯啊!」

子產懂得從大處看,遠處看,所以能看到罕虎看不到的地方,避免罕虎做出錯誤的決策,消除了一場可能帶來的災難,這就是懂得長遠看利害的智慧。

整體思維

整體思維是從大格局看事情,「不謀全局者,不足謀一域」,一場戰役必須以戰略為依歸,就像一場球賽,個人的意志也必須符合球隊的利益。孫子看戰爭是拉到天下的格局,不會侷限於兩國之間的狹隘視野,這一點也提醒我們看事情的角度。

莊子講過一個螳螂捕蟬的故事,他看到一隻眼睛很大,翅膀很寬的黃雀,從他眼前飛過去,還碰到他的頭,他覺得奇怪,這隻鳥的大眼睛是幹啥用的,竟然無視於他的存在,他拿起彈弓準備要射牠,但這隻黃雀卻沒有一點警覺性,原來牠一直注視著前面樹上的一隻螳螂,而螳螂沒發現黃雀正衝著牠來,原來螳螂正在覬覦前面的一隻蟬,這個連環殺,讓莊子感到背脊一冷,竟然每隻小動物都只看眼前的利,而忽略後面的害,這太可怕了,想到這裡,正要回頭,園丁出現了,他以為莊子是要入園偷東西,所以拿起棍子就要打,莊子跑回家,閉門三月不出,他思索著,當我們在嘲笑別人的愚昧時,沒想到自己也是愚昧一族,而沒有警覺自己的愚昧則顯得更愚昧。

卞之琳的〈斷章〉詩:「你站在橋上看風景,看風景的人在樓上看你;明月裝飾了你的窗子,你裝飾了別人的夢。」人際關係的糾葛,和戰場上的複雜關係,不相上下。

整體思維必須有大格局,蘇轍〈六國論〉分析六國有五倍大於秦的土地,十倍多於秦的人口,最後卻被秦所滅,他感慨於這些人不能深謀遠慮,他說這些人「慮患之疏,而見利之淺,且不知天下之勢也」,眼界不高,短視近利,不知天下大勢。原因在於韓、魏兩國是抵擋秦國入侵,保護其他國家的第一線,但是齊、楚、燕、趙卻不願意伸出援手共同捍衛這道防線,反而各自為陣,貪圖小利,自相殘殺,最後走向滅亡,也沒什麼話可說。我想起莊子,他以逍遙為人生目標,但怎樣可以做到呢?他說要有大胸襟,所以第一篇〈逍遙遊〉就藉大鵬鳥和小麻雀的對比,來凸顯遨遊九萬里高空和跳躍於灌木叢之間的差異。大才能逍遙,「大」成為莊子這部書的標誌。明代思想家陳白沙說:「若無天肚量,爭得聖胚胎。」想要成聖賢,必須胸懷宇宙,格局大了,見解自然不同。

<本文摘自,商周出版提供>

責任編輯:茉莉◇

相關新聞
正面思考的成功經典(3)
正面思考的成功經典(4)
正面思考可幫助患者康復
轉職適應障礙增2倍 醫師籲正面思考 家人支持過難關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