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紀元2020年09月17日訊】大家好!歡迎收看《西岸觀察》,我是林驍然。今天是9月16號,星期三。
昨天川普政府又取得了一項新的歷史性的外交成就,促成以色列與阿聯酋、巴林兩個阿拉伯國家簽署了和平協議,為以色列與更多阿拉伯國家之間關係正常化敞開了大門,再一次化解了猶太人和阿拉伯人的世代恩怨。
有評論說這是一紙含金量極高的協議,也是改變未來遊戲規則的協議,就連左派媒體《華盛頓郵報》都不得不說,這是美國大選前川普總統所展示的巨大外交突破。很多人都說,憑藉這項成就,川普完全可以榮獲諾貝爾和平獎。
這份協議將促使更多中東國家承認以色列,並與該國進行貿易,最重要的是,協議的最大目標是想促成長期以來和以色列爆發衝突的巴勒斯坦與其最終達成談判協議,雙方互相承認,能夠真正長治久安,這就解決了當今世界的最大難題之一了。而中東國家向以色列和美國靠攏,無疑將削弱伊朗在中東的影響力,表明阿拉伯國家與以色列均期盼遏制伊朗的侵略行為,包括核武計劃。
我看了當天的視頻直播,最感動的一幕是阿聯酋外交大臣阿卜杜拉在白宮的陽台上用阿拉伯語致詞,他說:「阿聯酋相信美國在中東地區扮演的正面角色,而這個新年藉由我們今天在白宮簽署的協議獲得證實。美國領導這個行動,並且將成為全世界愛好和平的人和人類歷史上善良的燈塔。」
以色列和這兩個阿拉伯國家簽署的關係正常化協議叫作《亞伯拉罕協議》。熟悉《聖經》舊約的人都知道,猶太人和阿拉伯人有著共同的祖先,名叫亞伯拉罕。雙方本就是同宗同源的兄弟,歷史上也沒有什麼太大的仇怨。現在以色列以「祖先之名」,拉開了與阿拉伯世界大和解的前奏,摒棄了幾十年來的宿怨和衝突。
美國政府過去一直試圖推動中東和平進程,解決以色列和巴勒斯坦之間的衝突。從小布什到奧巴馬,都沒有取得實質性的進展,直到川普當選,任命自己的女婿、白宮高級顧問庫什納全權負責川普政府的中東計劃。
《紐約時報》兩年前曾發表文章,質疑地產商人出身、沒有任何政治及外交經驗的庫什納,是否能夠勝任和擔負起這項重任。而事實上,外界也都看到了,美國一個月內,就促成了以色列和兩個阿拉伯國家關係正常化,不久的將來包括沙特阿拉伯在內,還有其它9個國家會加入。這一成就可謂無人可比。
今天的節目想和大家探討一下,庫什納是如何完成看似「不可能完成的任務」的,以及以色列和阿拉伯世界大和解會對中東地區的緊張局勢帶來哪些影響?
本是同根生 以色利和阿拉伯衝突的由來
在說庫什納之前,先來介紹一下以色利和阿拉伯世界衝突的由來。就像我前面提到的,歷史上,阿拉伯人沒有迫害過猶太人,雙方也沒有矛盾衝突。19世紀末,猶太人發起復國主義運動,號召族人回顧故土,也就是現在的巴勒斯坦地區。特別是二戰期間,歐洲發生猶太人大屠殺事件,推動了超過20萬猶太人輾轉來到巴勒斯坦地區,到二戰結束時,已有60萬猶太人在那裡定居了。
於是巴勒斯坦就形成了一塊土地,兩個民族搶的局面。猶太人說,這塊土地二千年前是他們的,阿拉伯人說我們已經在這裡生活一千多年了。雙方都說耶路撒冷是自己的首都,因為那裡同時是猶太教、基督教和伊斯蘭教的聖地。猶太教把其作為信仰的中心,昔日聖殿的遺蹟西墻(又名哭墻)就在那裡。基督徒根據《聖經》記載,認為耶穌在耶路撒冷受難、埋葬、復活、升天。而伊斯蘭教則將耶路撒冷列為麥加、麥地那之後的第三聖地,目前該市的聖殿山上還有兩座標誌性的清真寺。
1947年11月,聯合國通過決議,將巴勒斯坦一分為二,成立兩個新的國家。猶太人和阿拉伯人以約旦河為界,分別擁有55%和45%的領土。而這項決議就埋下了巴以衝突的根源。1948年5月14日,以色列國正式宣布成立,當天為以色列的國慶節。而周邊的阿拉伯世界眾多國家,埃及、伊拉克、約旦、敘利亞、以及黎巴嫩等同時向以色列宣戰,就爆發了第一次中東戰爭,以色列稱為「獨立戰爭」,而阿拉伯人則稱之為「大災難」。
第一次中東戰爭結束時以色列大勝,阿拉伯國家軍隊死亡1.5萬人,以色列軍隊死亡約6000人。以色列占領了巴勒斯坦總面積的80%。這場戰爭中有96萬巴勒斯坦人逃離家園,淪為新的難民。中東戰爭一共發生過五次,前前後後打了36年。結果來看,軍事實力占據優勢的以色列多次擊退阿拉伯聯軍。
但雙方都意識到,戰爭不是解決衝突的根本辦法,期間以色列分別在1979年和1994年先後與埃及和約旦簽署了協議,並最終在1993年與巴勒斯坦方面簽訂了一份停戰協議,由此中東的衝突才得以緩解。1988年11月,巴勒斯坦武裝力量宣布在約旦河西岸以色列占領區以及加沙地帶宣布建國,並成為聯合國觀察員國之一,目前還在爭取正式會員國席位。
有人說,一次又一次的流血,遺留下的仇恨已經在下一代中間流傳。這種仇恨令中東地區的局勢不能被稱之為和平,只能算是戰爭的暫歇。民族、國家、宗教之爭的火藥桶有可能隨時會爆發。因此要想解開以色列與阿拉伯各國之間的恩恩怨怨,沒那麼容易。但是川普政府做到了。
揹負猶太復國理想 庫什納在中東打造反伊朗聯盟
現在我們來講庫什納。白宮中東特使伯科威茨(Avi Berkowitz)在以色列與阿聯酋、巴林簽署和平協議前一天,在其推特上發布了這樣一張圖片。只見庫什納向巴林國王哈馬德(Hamad Bin Isa al-Khalifa)贈送了自己親自手抄的妥拉。妥拉是猶太教的核心教義,一般常稱為《摩西五經》。猶太人對於抄寫妥拉,有非常嚴格的規定,只要抄寫時多一字、少一字,或者拼寫稍有錯誤,都被視為無效。庫什納向巴林國王贈送自己一筆一筆抄寫下的妥拉,要其轉贈給當地的猶太教堂,足見其誠意。而他此行去巴林帶著特殊使命,就是要促成巴林和以色列的關係正常化。
因為家庭的關係,現年39歲的庫什納是虔誠的猶太教徒,和川普女兒伊萬卡結婚後,讓其皈依成了猶太教徒。他的祖父母是波蘭猶太大屠殺的倖存者,歷經千辛萬苦逃到美國,在新澤西州落地生根,並開始了地產生意。庫什納的父親將家族生意發揚光大,接手不到十年,就讓庫什納家族成為了美國東岸最大的房地產商之一,公司資產高達十幾億美元。庫什納是四個兄弟姐妹中的老大,從小就受到傳統的猶太家庭教育,被打造成了家庭生意的接班人。
《紐約時報》報導說,庫什納從小就被教育要有幫助猶太人復國的理想。1998年他和上千名猶太後裔揮舞著以色列國旗一道參觀了奧斯威辛集中營遺址。當時已是以色列總理的內塔尼亞胡在活動儀式上告誡猶太年輕人們說,悲劇本來可以避免的。如果早幾年建立猶太國家,大屠殺就不可能發生。
據說,庫什納和內塔尼亞胡私交甚好。內塔尼亞胡到訪美國時,曾經住在他們家裡。2017年初川普入主白宮,舉賢不避親,女兒女婿雙雙成為他的高級顧問,而川普交給庫什納的重任就包括推動中東和平進程。剛才我說了《紐約時報》曾經發表文章,質疑沒有任何政治及外交經驗的庫什納是否勝任。
此前,2002至03年,小布什政府曾推出阿拉伯和平計劃倡議書,並設立和平路線圖。2013年至14年,奧巴馬政府也想促成以色列和巴勒斯坦之間的和平協議對話。但以色列方面堅持要巴勒斯坦非軍事化,並承認以色列是個「猶太人的國家」。最終美方的多次和平提議都破裂了。
而庫什納的中東計劃則首先說服以色列不要繼續收回約旦河西岸地區,並在2019年1月提出了具體的中東計劃,他採取「經濟至上」的方法,呼籲設立500億美元的投資基金,以促進巴勒斯坦和鄰國阿拉伯的經濟,並在同年2月促成了在巴林召開的「中東和平及安全峰會」。但巴勒斯坦領導人不予理會,拒絕了繼續對話。
當時就有分析說,庫什納已經放棄了以巴和平協議的談判,先把巴勒斯坦撂在一邊不管,轉而尋求一種對抗伊朗的「中東聯盟」。要想打造這種「反伊朗」聯盟,庫什納就要想辦法勸說其它阿拉伯國家同以色列實現關係正常化。
伊朗不是阿拉伯國家,人種是雅利安人。伊朗的國名就意為雅利安人的國家。早在伊朗的巴列維王朝時代,以色列和伊朗都是美國的盟友,所以以色列和伊朗也是好朋友。但是1979年伊朗爆發了反對西方化和世俗化的伊斯蘭革命,國家發生了徹底的改變,導致伊美盟友關係破裂。伊朗還支持以色列的敵人巴勒斯坦的哈馬斯、黎巴嫩真主黨、敘利亞極端政府,並給他們提供武器彈藥以及輿論上支持。「9·11事件」以後,美國認為伊朗發展核武器,支持恐怖分子,把伊朗稱為「邪惡軸心」。美國開始對伊朗實施經濟制裁。
以色列以及阿拉伯國家在內,都把擁有核技術的伊朗看作是區域和平的最大威脅。敵人的敵人就是朋友,庫什納正是看好了這一點,過去幾年接連訪問埃及、摩洛哥、約旦、巴林、沙特阿拉伯等國,就想要打造一個反伊朗聯盟。庫什納在和這些國家元首會談的時候,除了經濟和貿易往來,做出的承諾還包括出售武器。
可以預見,當自己的阿拉伯兄弟都和以色列建交了,巴勒斯坦會顯得越發孤立,當伊朗對其的控制力道越來越小的時候,擺在其前面的就只有和以色列和談這一步了。
媒體報導的圖片顯示,庫什納訪問時,和這些阿拉伯國家元首一起吃開齋飯,有時也會帶著人氣極高的伊萬卡一同訪問,無形中拉近了距離。據說他與沙特阿拉伯王儲穆罕默德·本·薩勒曼(Mohammed Bin Salman)私交深厚,雙方經常通過WhatsApp聊天。講到這,我倒覺得庫什納很像中國古代戰國時代的縱橫家,遊走列國,遊說四方。
就是這樣一位沒有絲毫外交經驗的庫什納,最終幫助川普取得了外交上的巨大勝利,在大選前開花結果,為其連任增加了籌碼。而作為猶太人,庫什納也為本民族做了件功德無量的大好事。
從長遠來看,中東地區和平了,以色列在整個區域就沒有任何牽絆了,而美國根本不用出手,以色列完全可以對付伊朗。只要以色列這個「中東警察」就能夠擺平中東事務了,維持美國主導的中東秩序。我看到有分析說,中東國家合力之下,如果伊朗崩潰了,中共倡議的「一帶一路」將在伊朗受阻,其在亞歐大陸的戰略將受到破壞,俄羅斯在中東肯定也會輸。以後美國將可以騰出手來全力遏制和圍剿中共在其它地區和領域的擴張了。
好了,今天的節目就到這裡了。如果喜歡我的節目,就請點讚、訂閱和轉發吧。咱們下期再會!
責任編輯:王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