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病毒(武漢肺炎)疫情自年初延燒至今仍未能得到有效的控制。面對秋季新的學期,學校復學仍面臨兩難的局面。無論如何,身為家長,如何激發孩子在家自主學習的動力,以彌補現階段學校教育的不足,反而變成一項重要的課題。一些學校的老師和專家建議家裡有12歲以下小孩的家長盡快為孩子建立一套合適的自主學習方式,畢竟快樂、主動學習對孩子們來說,是很主要的。
1.學習空間:不易分心的學習空間
「家」對孩子而言是一個舒適、放鬆的環境,可能隨處都有玩具、漫畫書、遊戲機、電視機、電腦等誘惑分散孩子的注意力。家長可以規劃一個屬於學習、安靜的空間,也許只是一張固定的書桌或角落,將之整理乾淨、移除娛樂物品,並確保孩子無需走動,伸手就能拿到所有學習需要的用具(如參考書、筆記本、螢光筆等,也可準備好水杯),就像身處教室的情境。
相較於每天在家中不同位置唸書,固定學習空間有助於在無形中建立孩子「坐在這裡就是要唸書」的習慣,如此一來,孩子便能在較短時間內進入學習狀態,不會被其它事物分心。
固定學習的空間,哪怕是一張書桌,坐下來就有心理準備要讀書了。(Fotolia)
2. 日常規律:建立每日作息表
規律的生活與可預期的未來會帶給孩子安心及舒適感,家長可視情況為孩子規劃完善的作息表、固定學習時間,此舉將有助於在散漫中找回秩序。但時間規劃是為了培養自律的能力,若是孩子有任何反抗都應該與他們討論、調整,留些空間給他們,千萬別完全照表操課,適當的彈性能夠使彼此都更愉快。
*作息表的建議
⊙設定主要目標
在學校往往會有大大小小的考試或報告等來測驗學習成效,同時給學生一個唸書的目標。管理學大師彼得・杜拉克(Peter Drucker)曾於1954年提出關於設定目標的
SMART理論:
Specific(明確的目標)
Measurable(可衡量、量化的數值)
Attainable(可達成的目標)
Relevant(和組織、策略相關的)
Time-based(有明確的截止日期)
家長可參考以上準則,為孩子訂定學習的目標,如「今天吃午餐前寫完十頁第三課的數學題並檢討訂正完成」等等,需注意預定達成之目標不要過於遠大。專注於短期目標、循序漸進才能提升孩子學習的動力,讓孩子從成就感中獲得繼續前進的動力。
⊙讓孩子規劃學習的順序
大人喜歡擁有選擇的權利,孩子亦是如此,而學習自己承擔責任比學習服從要來得有意義的多。強迫只會帶來壓力,因此與孩子規劃時間表時,讓孩子決定學習的順序,會使孩子更有完成學習的使命感。家長只要從提醒,如將需要靈活思考、獨立自學的科目放在頭腦清晰的上午;下午則學習互動性強的科目如才藝,或是聯絡老師、同學解答上午學習的問題等等。
⊙休息是為了走更長遠的路
根據美國精神科醫師普里.伯克金(Dr.Colette A. Poole-Boykin)5月在網路媒體GMA上發佈的文章指出,將孩童年齡乘以2~5分鐘便是孩子能夠持續專心的時間。依此說法,10歲的孩子能持續專心的時間約為20~50分鐘。規劃適當的休息是必要的,在注意力不足的狀態下學習除了事倍功半、精神渙散外,也會令孩子抗拒學習。
若孩子明確知道自己什麼時候能休息,也會更有動力坐在書桌前完成該完成的學習。因此,與其告訴孩子「去唸書」,不如換個方式告訴他「算40分鐘的數學題就可以休息10分鐘囉。」
3. 持續運動:維持健康也能增進學習效率
美國已有多項研究表明,運動會產生三種神經傳導物質:多巴胺(正向情緒物質)、血清素(改善記憶力)、正腎上腺素(提高注意力),對於學習效率大有幫助。家長可以在時間表中特別規劃運動時間,或鼓勵孩子在休息時間外出散步、慢跑,甚至與孩子一起打球等都是不錯的選擇。若時間緊迫,在家中跳開合跳、跳跳繩,也能達到相同效果。
4. 與現實連結:跳脫教科書的學習
學習有時看似枯燥、像紙上談兵,但若能和現實生活結合、應用,除了增加孩子學習興趣、也能加深加廣他們的記憶與認識。如歷史、地理等科目,家長可帶孩子實際走訪名勝古蹟(疫情許可的情況下)、欣賞世界地理頻道;科學相關科目往往能在生活中實證,如虹吸現象、電磁反應、月亮變化規律等;語文類科可以經典名著小說、詩詞散文取代教科書,或是收看文學名人紀錄片等等。讓學習成為日常生活的一環,也能變成親子共同的樂趣。
5. 獎勵制度:建立自信與成就感
許多老師都會在班上實行獎勵制度,家長也可以如法炮製,舉例像是做功課、家事、日行一善等等行為都可以獲得一個點數,十點就能換取獎勵。
而獎勵最重要的是要知道孩子想要什麼,什麼會激勵孩子的動機。不同孩子有不同喜好,因此也可以讓他們自己決定要有什麼樣的獎勵,如飯後看一部電影、隔天晚一個小時起床、去雜貨店買一包餅乾、玩線上遊戲半小時等等條件,但盡量不要以有形/買得到的東西做為獎勵,別讓孩子習慣於透過物質滿足自己。
6. 3C產品的使用:適度但不放任
生活在3C世代,孩子的日常娛樂幾乎都從手機、平板、電腦中獲得,家長很難全面禁止,但也不能太放任。美國兒科學會(American Academy of Pediatrics, AAP)建議,家長應主動為孩子選擇高質量且來源安全的手機遊戲或其他應用軟體,避免讓孩子搜尋或下載不明網站的遊戲。
另外也可以和孩子一同使用3C產品,如一起觀看影集等,一方面親子同樂,一方面培養孩子辨別網路訊息優劣的能力,畢竟孩子耳濡目染,多少能夠從父母觀看的節目中判斷。
而在疫情嚴峻的今日,孩子透過社群軟體和學校同學、老師聯絡,可以減少孩子的孤獨感,也是讓孩子維持身心健全的重要方式之一。
7. 和老師維持聯絡
雖然孩子在家網路上課,但家長並不都是孤軍奮戰,可以多跟老師聯絡,透過老師了解平時孩子在學校的狀態,以調整在家中的時間表。而若在教學上遇到任何問題,也應隨時與老師聯絡,如此在家學習才能達到最佳成效。
8. 家長的情緒與態度
孩子可能還不會察言觀色,但感受情緒是與生俱來的能力。父母的態度對孩子而言是很重要的,簡單的小鼓勵,如「今天準時完成作業,很棒喔!」或是微笑、拍拍頭都能使孩子心情愉悅;反之,眉頭深鎖、無意間的嘆氣或不耐煩都會使孩子隨之情緒不佳。
因為疫情的關係,家人相處的時間變得比過去長許多,「督促」的角色也會使父母與孩子間產生無形的對立。父母應當更小心的處理好自己的情緒,在意識到自己將發怒時先數十秒、深呼吸,思考自己在生氣背後希望達到的目的為何,如將「對孩子亂丟玩具發火」背後目的為「希望孩子將玩具收好」,確定目地後,改以較為緩和、正面的口氣,請孩子將玩具收好。
在學習方面亦是如此,以鼓勵代替逼迫。若孩子抗拒學習,要冷靜下來與孩子溝通,了解他為何反抗;或視情況先讓他做別的事情,有耐心的對待孩子。吵架絕對是一個巴掌拍不響,只要父母能處理好自己的情緒,必定能創造雙贏的局面。
責任編輯:茉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