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紀元2020年08月02日訊】(大紀元記者張頓報導)中共當局近期提出的中國經濟「國內大循環」,被指是習近平版的「自力更生」,中國可能又步入40多年前的「閉關鎖國」70年代,會造成中國科技落後、失業率升高等不良後果。
7月30日,在中共政治局會議上,習近平再次提中國經濟以「加快形成以中國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的說法,為中國經濟走向定調。
這是習近平自5月底來,第三次提中國經濟「內循環」。但中共當局的這種說法遭到外界的廣泛質疑。
首先看國內條件。作為經濟「內循環」很重要的一個條件是「擴大內需」,但在當今中國這一條件並不容易達成。
中國第二季國內生產總值(GDP)年增3.2%,其中有2個百分點來自於製造業和建築業,但消費卻比去年同期減少了3.9%。
中國自媒體「無相財經」表示,上游的工廠拚命生產,基層消費者卻在疫情中努力存錢,中國人的消費能力仍然不足。
文章還以江蘇省灌雲縣為例子予以說明。該縣生產的情趣內衣,只有不到4成是供應大陸市場,中國有很多這樣的特色產業,一個縣就成為全球最大的產地,大陸市場難以消化其產能。
同時,中共總理李克強6月還說,中國有6億人口月均收入僅1,000元(人民幣),1000元在一個中等城市可能租房都困難。外界認為,如此多的人處於貧困線上,連基本的溫飽問題也很難解決,根本無法擴大「內循環」。
也有分析認為,中國無法「降房價,提收入,保民生」,根本沒有擴大「內循環」的條件,中共當局提的「內循環」只不過是一種政治口號。
有評論指,中國企業出口轉內銷,將加大原本國內市場的競爭,原本競爭力較弱的企業會受到衝擊,導致部分人失業或薪資降低。
也有分析指,「內循環」會讓企業被迫轉往「非最優選擇地區」的中西部發展,意味企業成本會提高,甚至因經營門檻提高導致行業局部壟斷,不利中小企業發展。
另外,「內循環」也會導致中國與國外發達國家間的技術交流變得緩慢甚至停滯,不利中國的產業升級,迫使企業提高研發成本,薪資降低、失業率升高等。
也有分析指,中國經濟從1970年代後期開始「改革開放」,本質特徵就是外向型特徵,而中共當局現在要經濟「內循環」,不就是要倒退到40年多前的1970年代:小農經濟型的自給自足,全面赤貧和全方位物資短缺。
經濟學家何清漣認為,中國經濟「內循環」,是習近平版的自力更生,其核心就是,「中共面臨美國的壓力,求、借、偷的技術自主創新不再可能,國外市場正在變小,從此,中國經濟得『內循環』。」
但外界指,中共當局提出中國經濟「內循環」,是因為中共正陷於與國際社會「脫鉤」的嚴重局面,不得不提出另一種「自力更生」的政治口號。
因為,這些年中共當局把與西方社會的關係搞砸了;同時,中共隱瞞疫情,導致中共病毒(武漢肺炎)在全球肆虐,國際社會追究中共隱瞞疫情的責任的呼聲此起彼伏,國際產業鏈正從中國遷出。
責任編輯:高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