荷蘭民眾「領養」美軍墓碑 感動將士家屬

荷蘭慶祝二戰解放75周年 民眾緬懷8000美軍陣亡將士

人氣 1121

【大紀元2020年06月02日訊】(大紀元記者李國平荷蘭報導)每年5月的最後一個星期一美國都要舉行紀念美軍陣亡將士的活動。按照慣例,在此之前的星期日,荷蘭也在林堡省的馬赫拉滕美軍陣亡將士公墓舉行紀念活動。5月24日,荷蘭國王威廉.亞歷山大(Willem-Alexander)和美國駐荷蘭大使胡克斯特拉(Pete Hoekstra)參加了紀念活動並向美國陣亡將士獻了花圈。

今年恰逢荷蘭解放75周年,荷蘭原計劃在公墓舉行一個有2萬多人參加的大型紀念活動,由於中共病毒的爆發,改為只允許30人參加的小型紀念活動。

世界獨創 「領養」墓碑 緬懷陣亡將士

1940年5月德軍悍然占領了荷蘭。從此荷蘭人開始了在納粹鐵蹄下長達5年的苦難生活,直至1945年5月荷蘭全國解放。二戰期間以美國為首的盟軍與納粹德軍在荷蘭境內展開了激烈的戰鬥,據報導有將近8,000美國將士陣亡在荷蘭戰場。

1944年荷蘭林堡省解放後,為紀念美軍陣亡將士,荷蘭政府把林堡省的馬赫拉滕(Margraten)一塊近30公頃擁有永久使用權的土地贈給美國做為美軍陣亡將士公墓。在這片公墓裡,一望無際的綠色草坪上整齊地排列著8,301塊白色墓碑。墓碑上刻有陣亡將士的姓名、出生地及陣亡時間。墓碑下掩埋著8,301名二戰中美軍陣亡將士的遺骨。在公墓的紀念牆上,還刻有1,723名失蹤美軍將士的名字。

心存感激的荷蘭人在1945年成立了「領養」(志願維護)美軍陣亡將士墓碑的「馬赫拉滕委員會」。截至2015年,所有美軍陣亡將士的墓碑都被荷蘭家庭或個人「領養」,而且,甚至還有900人在候補名單上等待「領養」。

作為「領養」人需定期拜訪並打掃墓地,向陣亡者獻花,並與陣亡者家屬保持聯繫。這一傳統一直保持至今。

二戰結束後,曾有很多美軍家屬希望把安葬在荷蘭的親人遺骨帶回家鄉,但荷蘭人民發自內心由衷地感激並付諸於行動的方式深深打動了他們。當他們來到莊嚴肅靜的墓地,看到鮮花圍繞的墓碑,他們感到由衷地欣慰,雖然他們的至親至愛為了異鄉人民的自由失去了生命,但他們沒有被異鄉的人民遺忘。他們永遠銘記在異鄉人民的心中了。所以很多將士家屬改變計劃,讓親人的遺骨留在這片他們付出生命的土地上。

據信,荷蘭人對陣亡將士的「領養」紀念方式在世界上是獨一無二的,甚至被認為是荷蘭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一部分。

2005年是二戰結束60周年,時任美國總統布什訪問歐洲期間,就是因為荷蘭特有的這個「領養」墓碑方式,選擇了在荷蘭馬赫拉滕美軍陣亡將士公墓參加紀念活動。

「領養」墓碑澆灌荷美兩國友誼

1946年一個叫貝蒂(Betty Vrancken)的荷蘭女孩向埋葬在她故鄉附近的一名美軍士兵艾迪(Eddie Hart)許下了諾言,答應好好照顧他的墓碑。

艾迪在美國的外甥女黛比(Debbie Holoman)告訴荷蘭NOS電視台記者,貝蒂在給媽媽(艾迪的姐姐)的第一封信中寫道,「我來自荷蘭。住在荷蘭南部,離美軍陣亡將士公墓15公里。您的弟弟安睡在那裡。我『領養』了您弟弟的墓碑,照顧他的墓碑。經常去給他送花。您的弟弟並不孤單也沒有被遺忘。讓您了解這些是為了讓您得到一點安慰。」

黛比說:「媽媽收到這封信非常高興。貝蒂和媽媽後來成了朋友。這種友誼延續了60年!」黛比接著說,「我舅舅陣亡10年後我才出生。所以我對舅舅一直很陌生。直到2002年我去拜訪舅舅埋葬的公墓,我被深深觸動了。荷蘭人這種特有的紀念和感恩方式:『領養』每個墓碑,和陣亡者遠在美國親屬保持聯繫讓我非常感動!」

一名今年27歲的荷蘭青年塞巴斯蒂安.馮克(Sebastiaan Vonk)對荷蘭媒體表示,他13歲時就「領養」了美軍陣亡下士勞倫斯.弗朗西斯.謝伊(Lawrence Francis Shea)的墓碑。

「我只知道勞倫斯的名字卻並不了解他。於是我找到了他在美國的家人,他們告訴了我勞倫斯的故事並給了我他生前的照片。勞倫斯的人生故事讓我了解了歷史,同時也讓我對」避免戰爭再次發生「有了更深刻的理解。所以對我來說,馬赫拉滕公墓不僅是紀念亡者的地方,陣亡將士的故事還激勵著我們了解歷史,勿忘過去,並積極思考怎樣為社會做出貢獻。」

為此塞巴斯蒂安和一些志願者開始通過各種渠道收集美軍陣亡將士的故事和照片,截至今年5月已經有超過7,000陣亡將士的照片被找到。2021年,志願者們收集的陣亡將士照片將達到7,500張。

美國駐荷蘭大使胡克斯特拉(Pete Hoekstra)對荷蘭媒體說:「美國與荷蘭之間存在著悠久的歷史,有著緊密的經濟和文化方面的聯繫,但這些都沒有荷蘭人緬懷美軍陣亡將士的方式更打動人。」

責任編輯:余平 #

相關新聞
荷蘭法律專家解析雇員復工權利
組圖:疫情下的荷蘭眾生相
受疫情影響 荷蘭4月就業率降至歷史低點
荷蘭旅客入境禁令延長至6月15日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