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赫:38名軍隊作家集體退出作協的背後

人氣 442

【大紀元2020年12月22日訊】12月16日,中國作家協會發出公告稱,根據軍隊有關文件的要求,38名軍隊作家提交了退會申請,作協書記處確認終止這38人的會籍(其中包括數名退休將官)。公告現已被刪除。大陸知名作家陸天明發微博說:「70年來發生此種集體退會尚屬首例。官方對此也不作任何解釋,引起民間空前震動,爭相轉發、猜測。」法廣還為此刊發了題為「中國軍方作家集體退出作協 安心備戰還是抗議引猜議」的報道。

其實,此事並非重大事件,不過是中共軍方「全軍社團專項清理整治」中的一個具體動作而已。早在2015年8月,中共軍方原總政治部印發《軍隊社會團體管理工作規定》,就開展了第一輪社團清理整治,並上升到政治紀律和政治規矩的角度,把它當作當時「三嚴三實」專題教育整頓的第八個專項,不僅點名「離退休老同志更應嚴於自律」,而且硬規定基層官兵不得參加社團。例如,上至「將軍書畫院」被解散,下至65447部隊100分隊的一個上士退出2014年加入了的某市美術家協會,等等。

過了5年,中共當局對軍人參與社團活動的情況仍不放心。今年3月,經中央軍委批准,軍委辦公廳印發新修訂的《軍隊社會團體管理工作規定》,自2020年3月24日起施行。所以有了38名軍隊作家集體退出作協的事情。

這裡就引出了一個問題:中共當局為什麼對軍隊人員參加社會團體這麼高度重視,如此不顧社會觀感大力清退呢?

此事自有淵源。習近平2012年末上台後,鑒於胡錦濤被架空,大抓軍權,主要手段有四:一是高調「黨指揮槍」,落實軍委主席負責制,強化軍隊黨的建設,2014年召開了「新古田會議」; 二是軍改,以「能打仗、打勝仗」為口號;三是「軍中打虎」;四是全面停止軍隊有償服務、軍隊不從事經營活動。

幾年下來,習抓軍權大有進展。雖然控制住了局面(至少迄今沒有發生軍事政變),可習對軍隊的這根弦從未放鬆過。習既需要軍方的支持,又嚴防軍方勢力膨脹,與社會上其他勢力、與黨內政治派別相勾連。習希望軍隊把注意力聚焦到練兵備戰上,不要與社會有過多聯繫,對他絕對忠誠。客觀上,要求軍隊單純化。因此對軍隊社團活動,包括軍隊內部社團和軍人參加社會上的社團,都嚴加控制。

習這麼做,也是迫不得已,因為習在軍中沒有嫡系,沒有軍威。而當年毛澤東的做法,則與習恰恰相反。通過利用軍隊參與社會事務來支持其統治,中共無人能與毛相比。毛幹的這兩件事尤為突出:「全國學人民解放軍」和「三支兩軍」。

「三年大災荒」之後,毛的聲望降到低點、統治不穩。毛於是琢磨如何推動城鄉的社會主義教育運動,特別注意軍隊方面的動向。繼1963年推出了「學習雷鋒」和「南京路上好八連」兩個典型後,1964年1月7日,毛在聽取全國工業交通情況匯報時,指示報紙要寫點新鮮事物,報道學習解放軍、學習石油部。從此,「全國學人民解放軍」的運動就此開始,貫穿20世紀60年代至70年代(與「工業學大慶、農業學大寨」並列)。

「三支兩軍」則發生在「文化大革命」期間,是指軍隊支左(支持當時被稱為左派群眾的人們)、支工(支援工業)、支農(支援農業)、軍管(對一些地區、部門和單位實行軍事管制)、軍訓(對學生進行軍事訓練)。1966年毛髮動「文化大革命」後,學生大串聯,全國內鬥,形勢動盪。為穩定局勢,1967年3月19日,中共中央軍委發出「三支兩軍」決定;同日,中共中央發出《關於停止全國大串連的通知》。「三支兩軍」至1972年8月結束,先後參加執行任務的官兵有280多萬人。由於「三支兩軍」在總體上是執行了「文化大革命」的錯誤方針,拉一派打一派,後果嚴重。

毛之所以敢搞「全國學人民解放軍」和「三支兩軍」,是因為他在黨內的一言九鼎地位,對軍隊的絕對掌控。即使眾多高層對毛不滿,也難於對抗、不敢吱聲,只是跟毛比壽命長,看誰笑到最後。毛也的確成了孤家寡人,人一死,屍骨未寒,老婆侄子就被抓了。但毛只要在世一天,就沒人敢跟他扳手腕。

習近平可沒有毛這個威風。習雖然號稱「核心」,但在激烈內鬥中,也是睡不穩覺的。習表面上的強勢,是靠不停的抓權、不斷出台的各種控制措施、持續不斷的洗腦宣傳來維持的。習表面上的強勢,反映的正是他內在的虛弱。38名軍隊作家集體退出作協,變現的是習對軍隊的嚴防死守,折射的是他內在的脆弱。

當然,這不僅僅是習近平個人內在的虛弱,更是中共整體的內在虛弱。毛敢搞 「文化大革命」,把中國人愚弄、摧殘的無以復加;今天,中共還敢再搞嗎?當今中共的統治已岌岌可危,任何輕舉妄動都會使自己死得更快。

習也看到了這一點,卻被「保黨情節」所糾纏,欲通過「保黨」來保住自己的權力。但是,如果黨是保不住的話,那不是把自己也搭進去了嗎?死生關頭,人不可無智啊!

責任編輯:高義

相關新聞
【紀元特稿】王力雄退出中國作家協會的聲明
鐵凝當選中國作家協會主席
夏小強:中國作家協會存在的理由
台北中國作家協會熱烈慶祝105年雙十國慶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