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紀元2020年11月09日訊】(大紀元記者笛睿編譯報導)天文學家發現了銀河系內至今為止見到的最小的一個流浪行星。它比火星大,比地球小。流浪行星是一種不繞行任何主星的行星。
近期研究顯示,銀河系之內這些不受任何主星約束的行星的數量,可能比恆星的數量還多。它們不像恆星一樣發光,從可見光觀測不到;散發的熱量也不高,在紅外線波段也難以探測到它們的存在,但是現在科學家發現,通過微透鏡效應可以探測到它們。
微透鏡效應就是當光源、作為透鏡的天體和觀測者三方呈一條直線排列的情況下,觀測者看到星光被放大的效應。有能力作為透鏡的天體一般質量很大,對其周圍的時空造成扭曲,而導致這種效應。最常見的是黑洞造成的微透鏡效應。
現在,天文學家發現行星也會導致微透鏡效應。在上述三者排成直線的時候,遠方的星光遇到行星將稍微被彎曲後抵達地球的觀測者。觀測者通過光線的變化可以測量行星的質量。
「當大型天體(一顆恆星或行星)在地球和遠方的恆星發光源之間經過的時候,它的引力可能會折射或聚焦來自光源的光線。觀測者將測量到星光短暫變亮的現象。」研究負責人加州理工學院的莫羅茲(Przemek Mroz)說。
「觀測到微透鏡的機率非常小,因為這三方天體必須排列成近乎完美的直線。如果僅觀測一顆恆星,我們得等近百萬年,才能看到一次微透鏡現象。」
這份10月29日發表在《天文物理期刊通訊》(The Astrophysical Journal Letters)期刊上的研究,同時觀測數百萬顆恆星,才能大幅增加看到微透鏡現象的機會。
這項發現是OGLE觀測項目的部分成果。OGLE觀測項目是天文學上最大型、進行時間最長的項目之一,至今已進展了28年,利用位於智利的拉斯坎帕納斯天文臺(Las Campanas Observatory),在每個晴朗的夜晚對著銀河系中心區域進行觀測。
研究介紹說,從微透鏡現象維持的時間可以判斷透鏡天體的質量。持續的時間越短,說明透鏡天體越小。普通行星造成的微透鏡現象一般持續幾小時左右。
這份研究發現這顆名為OGLE-2016-BLG-1928的行星所造成的微透鏡效果,只持續了42分鐘,是天文學家至今觀測到持續時間最短的一個事件。◇
責任編輯:朱涵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