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紀元2020年01月10日訊】1月7日,中共金融穩定發展委員會(金融委)開年首次會議,劉鶴親自主持,重點提2件事:中小企業融資問題以及中小銀行資本補充。媒體報導多關注前者,但後者明顯是這次會議焦點所在。
一般來說,中小銀行是支持中小企業融資的主力,現在中小銀行自身資金都有缺口待補,又如何提高中小企業信貸投放,何況中小銀行也是銀行系統裡面的中小企業,相比大型銀行,同樣也面臨融資難融資貴的問題。特別是,中小銀行多設於二線城市和農村,其資本風險如果持續擴大下去,將首先導致地方金融風暴一觸即發。
媒體統計,自去年8月至今,金融委連續四次會議四度提及中小銀行資本補充,高規格會議如此頻繁強調也說明這個問題比高層預期要嚴重。而此前有業者分析數據指出,中小銀行資本缺口至少萬億;還有報導據金融官員說法披露,許多地方銀行早已處於技術破產的邊緣。
去年,包商銀行、錦州銀行、哈爾濱銀行、恆豐銀行等中小銀行相繼被接管或被注資,可以說是地方金融此一隱形未爆彈的冰山一角。但歸根究柢,今日中小銀行資產質量惡化,目前的經濟下滑不過是令問題無法再掩蓋,但還不是根本原因。
從當初中小銀行(城商行、農商行、村鎮銀行)成立來看,是因當地政府需求而組建的,中小銀行自然與地方政府聯繫緊密,受到地方政府的影響非常大。公開報導,從前到現在很能說明這點事實的一個普遍現象,是地方政府、國企與銀行深度捆綁,地方政府經常要求所轄的中小銀行向經營不善快要倒閉的地方國企進行放款,地方政府推動相關基建,更是要其所設立的地方融資平臺向銀行進行借貸。
而在中共以黨領政體制下,政府之手甚至還會以支持地方發展等政治原因,直接干涉銀行經營,特別是在每當地方政府的銀行貸款大規模到期之際。如2018年這一輪高峰期,不少地方政府向銀行的借款連利息都付不出來,如財新網曝湖南常德政府一份會議紀要顯示,常德政府要求相關銀行提供降息、延期、續貸或借新還舊等措施,銀行若不從,一律不歸還借款,不配合的銀行還將送紀委處理。
再從金融反腐來看,銀行系統內控、風控最大漏洞在於核心管理層。據不完全統計,2019年有20多位中小銀行高管被查。銀行系統與其他系統一樣,黨委書記是實際一把手,通常還兼董事長、行長。2019年12月被判終身監禁的姜喜運,他是山東恆豐銀行原黨組書記、行長、恆豐銀行公司董事長,姜喜運的後任蔡國華曾任煙臺市副市長兼市國資委黨委書記,據相關案情報導,在10年左右的時間內,恆豐銀行這前後兩任一把手「前腐後繼」,執著地做一件事,那就是動用銀行資金曲線控制銀行股權。
也就是說,地方中小銀行的腐敗案其實跟國有大行的沒有兩樣,「在這過程中,銀行的掌門人、實際控制人利用自己掌控的國家資源進行政治攀附,廣交權貴,把銀行當成利益團體的提款機,甚至把金庫的大門向特定關係人敞開。」
在目前被接管的中小銀行中,包商銀行堪稱典型例子。該銀行資產負債表截至2016年12月31日顯示,存款僅為1,936億元,但來源於同業的存放或拆借高達7,302億元,這當中包含央行借款122億。換言之,不只是很多中小銀行誤觸包商銀行雷區,就連央行也踩雷。包商銀行的大股東是明天集團,合計持有89%的股權,持股比例遠超之前銀監會規定的20%的持股上限。
而明天系的掌門人肖建華引發外界關注的特別背景,是他被認為充當曾慶紅兒子曾偉的白手套,與江澤民一幫人關係密切。事實上,1999年成立4家資管公司收購國有商業銀行不良放款,就是為避免銀行系統因壞帳過高而倒閉,也是銀行體系資產惡化早在江澤民主政時期就已發生。
時至今日,經濟放緩加上中美貿易戰,中小銀行開始成為金融一大隱憂。去年的包商銀行、錦州銀行等地方銀行實際是破產了,監管層怕公然破產,引發全國性信心危機,然而雷還沒爆完,2020年或上演中小銀行倒閉潮。只是銀行不是P2P,不能甩鍋給老百姓,央行一家兩家能夠接管,上百家銀行資金週轉不靈怎麼接管?屆時就可能導致地方金融系統性崩潰。
責任編輯:高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