連任雖成功 施羅德急于修補德美裂痕

標籤:

(//www.tvsmo.com)
【大紀元9月30日訊】大紀元駐歐洲記者秦川綜述/9月23日﹐德國總理施羅德領導的中間偏左政治聯盟在德國戰後最激烈的大選中以極其微小的優勢獲勝。觀察家普遍認為﹐執政黨聯盟之所以能夠在其經濟政策失敗﹑失業率飆昇的情況下免遭選民遺棄﹐一是歸功於大洪水給了政府一個顯示慷慨的好機會﹐二是因為施羅德高調反對美國的伊拉克政策﹐迎合了選民的厭戰心態和民族主義心理。施羅德以挑戰美國的「和平衛士」的姿態參選獲得了很好的效果﹐實踐證明這確實是一項有效的競選策略。但選戰硝煙還未散盡﹐其後遺症就已顯露無遺。德國司法部長對布什總統的攻擊﹐已經激怒了美國政府﹐嚴重地傷害了德美關係﹐幾乎動搖了德國戰後外交政策的基石。儘管施羅德選戰一結束就忙不迭地開始著手修補﹐但其競選承諾以及執政聯盟內部權力結構的變化﹐使他難以採取有效的補救措施﹐因而進退兩難。圖:施羅德9月24日匆匆赴倫敦与布萊爾會晤。(法新社)

*競選策略 一箭雙雕

從選戰一開始﹐施羅德就高調反對美對伊政策﹐表示德國「絕對反對」任何對伊拉克動武的計劃。他發誓﹕「在我的領導之下,德國決不會參與對伊拉克的干預」。他甚至表示﹐即使美國得到聯合國的授權﹐德國也要堅持反對動武。這樣的反戰姿態令人側目。顯然﹐這是施羅德的競選策略﹐一箭雙雕。一則迎合選民心理﹐二則吸引國際媒體注意﹐增加聲勢。

*司法部長出言不慎

在競選活動進入到最後階段時﹐媒體報導德國司法部長格梅林說布什打算對伊拉克採取軍事行動,是為了轉移民眾對國內問題的注意力,這種做法希特勒也有過。這等於把布什總統與希特勒相提並論﹐布什總統對此感到十分氣憤。美國本來就對德國對伊拉克問題的態度感到不悅﹐這下更是火上澆油﹐德美關係一下子落入谷底。白宮發言人表示﹐格梅林的話已經「毒化」了德美關係。施羅德被迫向美國道歉﹐但美國方面對此並不滿意﹐因為他的道歉「不象是道歉﹐而只像是在解釋。」兩國間關係因此正處於戰後五十多年來的最低潮。

*施羅德勝選 美國反應冷淡

施羅德為了競選成功用了政治謀略﹐但他也為此付出代價。對他的勝選﹐美國表現得非常冷淡。布什總統拒絕對其連任表示祝賀。美國國務院發言人包潤石對大選結果的反應只有兩句話﹐其中甚至根本沒有提到施羅德的名字﹐這在外交上等同於侮辱。白宮發言人表示:「德國大選期間的言行後果不會因為選舉結束而告消失。」一位美國高層官員更直截了當地說:「施羅德與其政府勢必為其大選期間的過分言行所造成的傷害做許多彌補工作。」很明顯﹐施羅德已失去了美國的信任。儘管他總愛說外交上要走「德國自己的路」﹐但失去德國最重要的盟友恐怕不是個好消息。

對施羅德勝選最熱烈的祝賀來自於伊拉克。薩達姆政府發表電視聲明說:「施羅德勝選顯示﹐德國人民反對侵略、霸權以及布什政府的武力威脅。」聲明並對施氏「不畏壓力﹐拒絕戰爭」的姿態大加讚揚。

*急於修補對美關係

為了修補與美國的關係﹐施羅德採取了緊急措施。他先是讓多言致禍的司法部長辭職謝罪﹐又讓國防部長聲明德國願意和荷蘭一起出兵﹐負責阿富汗首都喀布爾的安全保衛。但這些示好的舉動並未涉及德美矛盾的根源——伊拉克問題。這是因為﹐在伊拉克問題上﹐起碼在短期內德國政府很難進行明顯的改變。一方面﹐施羅德在競選中的承諾不能馬上推翻﹔另一方面﹐因為大選中執政聯盟的勝利主要歸功於綠黨的優異表現,施羅德的社民黨對綠黨的依賴大大增加﹐所以施羅德很難採取違背綠黨和平主義原則的外交政策。很自然﹐美國認為德國的姿態沒有誠意﹐對其不屑一顧。美國國防部長拉姆斯斐爾德在北約的會議上拒絕與德國國防部長進行交談﹐顯示兩國關係的解凍恐非一朝一夕之事。

*反對黨與施氏對美政策劃清界限

與此同時﹐在競選中失敗的反對黨派繼續指責施羅德的伊拉克政策是在搞自我孤立。中右翼聯盟領袖施托伊貝爾表示﹐他即將飛往美國與國會議員及政府領袖會談﹐向其保證最近以來德國所發生的一切「並不是真正的德國」。他說﹐德國現政府對伊拉克問題的立場是站不住腳的﹐因為德國應該銘記「美國士兵們為將德國從納粹手中解放出來而拋洒的鮮血」。施托伊貝爾重申﹐他認為新政府將不會穩定地度過整個四年任期﹐而只能在任很短的一段時間。

*施羅德匆匆訪英

一般來講﹐德國新總理往往在競選結束幾周以後去法國訪問﹐因為法國在戰後一直是德國在歐洲最重要的外交夥伴。而這次施羅德卻大破其例﹐大選結果出來後的第二天(9月24日)就匆匆出國訪問﹐而且是飛往倫敦﹐而不是巴黎。施羅德是在英國首相布萊爾打電話祝賀其連任時提出要馬上會談的。布萊爾首相與布什總統和施羅德都保持著良好的關係﹐所以施氏希望布萊爾能夠幫助緩和德美之間的緊張關係。(//www.dajiyuan.com)

相關新聞
德國總理新年賀詞堅決支持反恐
德國失業人數破四百萬大關口
全球局勢動荡 11國首腦聚瑞典談对策
俄羅斯德國終達成償債協議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