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紀元8月24日訊】(中央社記者張謙香港二十四日電)由於經濟不景氣,近年香港各界及輿論經常討論香港的定位問題,譬如繼續維持國際中心及應否加快與珠江三角洲的結合。對此,上海復旦大學經濟學院院長陸德明認為,香港未來的定位不是完全的「中國化」,也不是脫離大陸搞「國際化」,而是要在兩者之間找到一個切合點。
大公報今天在一則專訪中引述陸德明的話說,香港回歸後,有人擔心香港會越來越「中國化」,從而將失去其國際大都會的地位,所以主張香港要與大陸保持距離,走純粹的「國際化」道路。但這樣只會使香港的機會越來越少,前途渺茫。香港一直作為大陸與國外經濟交往的重要橋樑,且從中受益匪淺。尤其在回歸後,大陸給香港帶來的商機有增無減。
陸德明從四個方面分析了目前香港與大陸的關係﹕
一、投資方面:香港有三分之一的資金來自大陸;
二、貿易方面:香港貿易額的百分之八十五左右是大陸的轉口貿易;
三、金融方面:大量的大陸企業到香港投資給本港的金融業不斷注入活力;
四、旅遊方面:生活水平逐漸提高的內地遊客在香港的購物量與日俱增。
他認為,由此可見,香港越來越依賴大陸這個廣大腹地來增強經濟活力。
但陸德明同時強調,如果把香港的未來定位成完全的「中國化」,也會使香港失去其本來的特色。因此,香港最好在「中國化」和「國際化」中間找到一個切合點,才能保持香港的穩定繁榮,這是香港最根本的出路。
據他分析,目前由於新加坡在東南亞與香港的競爭,以及快速發展的上海在大陸扮演著越來越重要的角色,東南亞和大陸作為香港兩大腹地的作用正在逐漸弱化。譬如,貿易、金融、房地產和旅遊是香港的四大支柱產業,但與新加坡相比,香港沒有實業支撐。所以,香港現在必須尋找一個直接腹地作為今後發展的動力。他認為,珠三角是一個比較合適的選擇。
陸德明更透露,香港和大陸的專家學者目前都在研究香港與廣東省建立更緊密經貿安排的問題。如果兩地能實現零關稅,將會大大促進「大香港」經濟區域的建立,同時也會帶動廣東省的經濟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