述評﹕中共銀行業腐敗醜聞層出不窮

人氣 2
標籤:

(//www.tvsmo.com)
【大紀元8月23日訊】華爾街日報報道﹐近幾個月來﹐接二連三的腐敗醜聞令中國銀行業飽受困擾﹐分析人士認為﹐這一現象所折射出的問題是中共管理方式面臨挑戰﹐以及整個社會商業倫理的失落。

報道說﹐穆迪投資服務公司(Moody’s Investors Service Inc.)副總裁及高級信貸官嚴偉表示﹐儘管中共正努力對國有銀行體系實施有限的市場化改革﹐但借照該國政治體制形成的獨裁式管理卻使得中國銀行業成為腐敗孳生的溫床。

報道說﹐嚴偉表示﹐過去﹐政府部門之間缺乏相互制衡--而權力膨脹必將導致腐化。腐敗現象往往在部門間缺乏有效制衡﹑以意識形態的幌子掩蓋個人利益的情況下孳生。

報道說﹐從今年1月﹐中美聯合調查中國銀行紐約分行﹑致使中行最終被處以200萬美元罰款的事件以來﹐中國銀行業頻頻曝出的腐敗醜聞攪亂了原有的平靜。此後﹐中國銀行系統接二連三地傳出欺詐及經營不善的消息。最近一起發生在上週﹐原中國銀行某分行行長因違規提供貸款擔保﹐致使該行損失530萬美元。

報道說﹐惠譽國際(Fitch IBCA Inc., X.FTH)駐香港銀行業分析師劉曙明(Arthur Lau)表示﹐銀行業內孳生腐敗可以理解﹔他向道瓊斯通訊社(Dow Jones Newswires)解釋道﹐問題的根源是﹐在現代化的銀行體系內﹐實行的卻是待遇低下的公務員雇佣制度。

報道說﹐劉曙明提醒道﹐所有這些銀行的高層管理人員實際上都是公務員﹐他們的薪酬結構與政府機構工作人員並無太大差別。所以很難指望他們能夠抵禦住誘惑﹐尤其是他們每天都要經手數百萬美元。

報道說﹐非政府教育基金會澳門經濟倫理協會(Macau Association of Business Ethics)主席羅世範(Stephan Rothlin)表示﹐腐敗醜聞迭出說明﹐全世界都認可的商業倫理觀念在中國卻幾乎無處可尋。

報道說﹐羅世範同時還在北京的中國人民大學和蘇黎世大學擔任商業倫理學教授﹔他認為﹐“對我而言﹐這是(中國)整個體系在某種程度上陷入腐化﹑背離商業倫理的一個跡象…這就像是一種疾病。”

報道說﹐羅世範表示﹐封建主義殘餘使得符合國際標準的商業倫理極難獲得認可和接受。他認為﹐“社會結構基本上是封建式的…其主要特徵是人們在出人頭地之前卑躬屈膝﹐一旦出人頭地了則為所欲為。會計工作與責任制度之間應存在關聯性﹐這一點非常重要…但在中國實際上卻不存在﹐其根源就是封建文化。”

報道說﹐穆迪投資服務公司的嚴偉同樣意識到﹐商業倫理失落是導致困難重重的中國銀行業違規事件不斷增多的原因之一。他認為﹐在一個國有企業佔絕對主導地位的體系中﹐管理層決策優先考慮的是政治利益﹔倫理﹐和其他國際性公司治理因素一樣﹐與這樣一種體系是格格不入的。

報道說﹐嚴偉表示﹐當商業問題與政治問題摻雜在一起時﹐商業倫理往往會被忽略…隨後的決策過程則是一個遵循現狀的形式化過程。他認為﹐“原則上﹐人人都負有責任﹔但實際上﹐根本沒人負責。員工們都知道他們應該做什麼﹐但結果卻往往屈服於現行體制。”

報道說﹐惠譽國際的劉曙明表示﹐儘管打擊銀行內部欺詐行為將面臨制度上的障礙﹐但近來數宗醜聞的大膽曝光則說明﹐中國領導層將對此類問題嚴厲打擊。他表示﹐這說明中國人民銀行及銀行管理層勇於承認﹑討論並解決這一問題。

報道說﹐穆迪投資服務公司的嚴偉對此表示同意。他認為﹐近期腐敗醜聞頻頻發生證明中國的會計及監管制度已有所改善﹔新一代受過高等教育﹑專業精通的管理層人士為提高(銀行)償付能力及透明度﹐著力改進會計及監管制度。

報道說﹐但嚴偉同時發出警告﹐中國銀行業因技術上突飛猛進而大力開展電子銀行等業務﹐從而掩蓋了其停滯不前﹑受意識形態束縛且抗拒變革的企業文化。嚴偉表示﹐“中國在必備硬件方面做得很好﹐但卻往往忽視軟件配備或市場導向型文化的培養。這可能需要一些時間。”

報道說﹐然而﹐非政府教育基金會中國經濟倫理協會(Business Ethics in China)項目聯絡主管布倫特.A.約翰遜(Brent A. Johnson)卻持有不同觀點。他懷疑﹐近期銀行違規事件曝光能在多大程度上反映中國領導層的決心﹔中國領導層在依法處置銀行及銀行管理人員的過程中將會遇到各種倫理及意識形態方面的障礙﹐他們是否真正決心清除這些障礙令約翰遜感到懷疑。

報道說﹐約翰遜表示﹐“我認為﹐我們看到的無非是一些表面文章﹐並沒有任何政策上的改變。”他表示﹐“這些事件的處理和宣佈方式都是小心翼翼的﹐這並不說明銀行正轉危為安。這樣做的風險太大﹐因為銀行實際已無力償付債務﹐所以如果消息不慎傳出﹐那麼整個體系都將陷入嚴重危機。”(//www.dajiyuan.com)

相關新聞
花旗,摩根兩大銀行被指涉入安龍醜聞
Sun麥克尼利預言能再度成為現實嗎
美國通過新的公司監管法 打擊違規行為
仙股醜聞港府仍互推黑鑊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