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ww.tvsmo.com)
【大紀元7月30日訊】在江蘇連雲港孔望山和錦屏山之間,有一座高不過百米的小山──石棚山,距市區僅5公裡,是宋代大詩人石曼卿飲酒宴樂和大文豪蘇東坡登山賦詩的地方。由于通往石棚山的路狹小而崎嶇,給遊客帶來諸多不便,連雲港在規劃城市建設時,決定在雙龍村修築一條寬敞的直接通往石棚山的路,並將其命名為“花園路”。
工地發現罕見古墓
大洋網7月29消息,2002年7月7日,下午3時多,花園路工地上塵土飛揚,挖掘機轟隆作響。正在當班的隸屬連雲港金大工程公司的工人姜茂東,坐在距地面約兩米高的駕駛室裡操縱著高高的挖掘機在緊張地作業。挖了大約半小時,忽然,姜茂東感到“碰”到了石頭,他用力一挖,挖上來一塊厚厚的木板,好像是個棺蓋。他又挖了一鏟,抓鬥竟兜上來一口長方形的棺木,棺木很沉,在抓鬥上吃力地傾斜著。姜茂東連忙把它穩穩地放在工地土坑外面的地面上,停止作業,讓工地的負責人趕緊報警。
7月8日上午,連雲港博物館考古人員趕到現場,對墓葬進行搶救性發掘。經勘察,發現墓裡還有三口棺,連雲港博物館考古部主任項劍雲判定,這是一座漢代普遍採用的從地上垂直向下開挖一個墓坑作為棺室的豎穴土坑木槨墓,且為罕見的規模較大的夫妻合葬墓。考古人員認為挖掘機挖出的那口棺盡管棺木密封完整,但裡面的文物經過折騰肯定已面目全非了,于是就集中精力清理墓坑內未出土的三口棺。盛夏毒辣的陽光如烈火在炙烤,考古人員從上午9時開始發掘,一直工作到當晚9時許,共清理了二個槨室三口棺木,出土了配有精美玉飾的鐵劍、文字清晰的木櫝等大量珍貴文物,確定這三口棺內屍骨分別為一男兩女,其中地位最尊的男主人的頭顱骨完好無損,顱內腦組織完好。
棺液上浮著完整古屍
7月9日上午8時30分,項劍雲帶領工作人員開始清理被他們稱為“三號棺”的棺木。項劍雲用一根鋼□用力撬開棺蓋,棺蓋下面露出一層密封的“天花板”。他用水沖刷了一下,看看沒有圖案花紋,便繼續撬。“天花板”裂開了一道縫,一股奇怪的惡臭直沖腦門,隨即,項劍雲從裂縫中看見滿滿的棺液上浮著一截白白的東西,狀似藕節。他很奇怪,心想:這是什麼東西?自己挖了這麼多年的墓,還沒遇過這種情況,便不由自主地伸手想去摸。這時,身邊的同事突然叫了起來:“腿!”項劍雲的手馬上縮了回來,他再仔細一看,可不是嗎,他清楚地看到了腳趾頭。他驚呆了!立刻把棺木蓋上。
女屍姓名確認為惠平
當天下午3時01分,準備就緒後,考古人員打開三號棺棺蓋,揭開“天花板”,一具仰面漂浮在棕褐色棺液上完整的古屍呈現在人們眼前。經測量,其身長為1.58米。醫生和考古人員用塑料布輕輕托起古屍,用一分鐘的時間將其放入盛有10%福爾馬林溶液的用腳手架臨時搭建的容器之中,經過觀察、鑒定,考古專家和醫務人員共同判定古屍為女性,年齡在50歲左右。
同時在棺裡還清理出圖案精美的長方形漆盒、帶皮袢的銅鏡、纏有線的線繞、插有簪和笄的完整發套、質地如新的梳篦以及一片字跡非常清晰的衣物梳(墓主隨葬物品清單)等極其珍貴的文物。其中一枚邊長為1.3厘米的正方形青銅印章格外引人注目,印鈕是一只栩栩如生的龜,並拴有一根皮袢。印章上清晰地刻著“惠平”,此時,被專家們認為生前應該生活在西漢中晚期的這具女屍的姓名便昭然若揭!
女屍身材勻稱苗條
記者在7月19日趕到連雲港市博物館。打開展廳簡易木門,涼氣逼人,兩台櫃式空調開著,溫度顯示為16攝氏度。撩起大塊遮光布,便看見“惠平”平躺在一個專門為她訂做的長1.82米、寬0.62米、高0.6米的透明玻璃棺內,她的身體完全浸在福爾馬林液面之下。因為棺內外的溫差,玻璃棺蓋內側結了一層水珠。記者透過1厘米厚的玻璃細細察看這具極其珍貴的漢代女屍。她的體態雖已萎縮,但仍顯得豐滿潤澤,有零星衣物碎片纏身。面部扁平,呈一個平面,右眼緊閉,左眼半開,眼球微微上翻,露出部分雪白的鞏膜和黝黑的瞳孔,並透出幾許清亮。鼻部已下陷成一個扁平的輪廓,緊閉的嘴唇已變成一道縫。兩耳縮成直徑約為2.5厘米的圓形。頭皮基本完整,僅在頭頂正中有一個直徑約為0.5厘米破損。
連日來一直參與處理保存古屍的連雲港市第一人民醫院病理科醫生白玲介紹,她觸摸古屍的身體時感到她的皮膚顏色與正常肌膚顏色接近,彈性較好,肌肉也仍有彈性,但皮下肌肉組織結構已有變化,觸摸時有氣體和液體混合在一起的感覺,似“握雪感”。
據考古專家推測,“惠平”生前的身高應該在1.65米至1.7米之間,身材勻稱苗條,身體保養得較好。
古人如何能用原始的方法將遺體保存了兩千多年,這是一個有待揭開的謎。但如今面世後還能“活”多久?此時,古屍的保存成了連雲港博物館的當務之急。據悉,連雲港博物館正在緊急征集當前國內外遺體保護最新技術,爭取盡快擬定搶救性保護古屍的方案,使這具“國寶”級女屍能得以長期保存。
其他三口棺內僅存零星遺骨
“惠平”的出土使考古專家們極其激動和興奮。“凌惠平”有著太多太多的謎,可以說每一個細節都是謎!她對中國的考古、醫學、社會學、人類學等多個領域、多個學科有著相當高的研究價值。首先就“惠平”的遺體能如此完好地保存了兩千多年,就是一個極為罕見的奇跡。許多外國人都知道木乃伊、冰屍,但從醫學研究和環境研究等角度來說,中國保存十分完好的濕型古屍是不可替代的研究對象。與馬王堆女屍相比,雙龍墓葬非常簡陋,槨板上只有一層白膏泥,並無木炭,而且墓地上方曾長期是一家化工廠的生產車間,不可避免地對土質有一定的影響,但棺內女屍為何卻能更好地保存至今?再者,同一個墓葬中,同樣的環境和密閉條件,為什麼其他三口棺內僅存零星遺骨,“惠平”卻獨能肉身完好?
保存屍體二千年鹼性棺液藏玄機
連雲港市博物館藝術特展部主任徐玲麗對棺液尤為感興趣。這次出土的四口棺內都盛滿了液體,這些液體是入殮時注入的,還是天長日久滲入的地下水?目前尚無定論,據連雲港市第一醫院用大型全自動生化分析儀對棺液樣本的分析,發現其 P H值為7.55,呈弱鹼性,棺液中還含有血紅蛋白,與 P H值為5.18的長沙馬王堆墓棺裡的酸性棺液截然不同。“惠平”能在適于細菌生存的鹼性棺液內保持不腐,又是一個謎。徐主任認為,也許正是這神奇的棺液暗藏玄機,對古屍保存起了決定性作用,如果有條件採用現代高科技手段充分分析棺液的成分和性質,現代人體防腐研究也許從此會有重要突破。
病理科醫生白玲也認為棺液“很奇特”,她說,如果棺液的研究能有突破,繼而出現一種新的無味無害的固定劑,對醫學發展也是個重大貢獻。
在此之前,連雲港地區出土的夫妻合葬漢墓大都為一夫一妻或一夫兩妻,像雙龍古墓這樣有兩個槨四口棺非常罕見。按漢代墓葬習俗,墓穴中邊廂的位置應放置隨葬品,但在雙龍墓葬中,邊廂卻放置了一口比另三口棺長度要短約60厘米的棺木,隨葬品都放在棺木內。他們的關系是一夫三妻?還是一夫兩妻一妾?或一夫一妻兩妾?“凌惠平”是男主人的妻還是妾?他們是同時下葬,還是先行入土?
考古工作者正在全力以赴地揭示這一個又一個的謎。也許,不久的將來,現代科技會使一個重新“復活”的“惠平”栩栩如生地出現在我們眼前,娓娓訴說在二千多年前那個古老的年代裡發生的故事。(//www.dajiyua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