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俄關系發生了實質性的變化

丁斗

標籤:

(//www.tvsmo.com)
【大紀元6月4日訊】几天來,俄羅斯与西方的關系發生了實質性的變化。28日,北約成員國与俄羅斯通過《羅馬宣言》,宣布成立北約-俄羅斯理事會,俄羅斯可以在北約框架內對一些安全合作事務的協商方面享有一定的發言權,盡管目前它還不能享有北約最高權力的否決權。正如普京所言,這一事件標志著俄羅斯与北約“建立了根本上全新的關系,雖然這只是開始”,而美國布什總統和英國布萊爾首相則用“伙伴”或“平等的伙伴”來定位俄羅斯的新國際地位。可以這么說,俄羅斯已經用一只腳跨進了北約的門檻,另一只腳則正在躍躍欲試地做跨進的准備,俄羅斯准加入了北約。聯系到24日美國布什總統与普京總統簽署的歷史性的美俄削減戰略核武器條約,可以這么說,俄羅斯已經融入北約和西方陣營,冷戰在歐洲已經徹底結束。

中美蘇三角關系嚴重失衡

俄羅斯從反對北約東擴到主動融入北約,其對世界地緣政治的深刻影響,不亞于11年前的蘇聯解體。它對中國今后的外交定位必將產生深遠的沖擊。

90年代中期以來中國外交的最得意之作之一,可以說是上海合作組織的建立。中國視其為中國西部安全的保障,并把它作為國際上對抗美國霸權主義的重要援手。一個相當長時期,中美俄三角關系成為世界地緣政治的重要戰略平衡關系。可是現在,這种戰略平衡關系的天平已經嚴重失去了平衡。

過去在美蘇對抗的70年代的冷戰時代里,确有中美蘇大三角的戰略平衡關系,由于美國爭取中國來對抗蘇聯,因而中國在這种戰略大三角中處于左右逢源的有利地位,并与美國結成了對抗蘇聯霸權主義的戰略合作關系。這种戰略大三角關系的演變結果,是蘇聯在90年代初期的崩潰和解體。美國成為這种戰略大三角關系結局的大贏家。

進入90年代中期以后,中國、美國、俄羅斯這三個世界上最重要的政治大國,又存在著一种微妙的戰略平衡關系,盡管這种戰略關系對于世界安全的重要性不能与70年代那种戰略大三角相提并論。面對北約東擴的俄羅斯,与面對美日同盟關系加強的中國,結成了心照不宣的、有距离的安全合作關系,但是這种合作關系的基礎十分脆弱,因為俄羅斯相信西方和對西方的需求,要大于相信中國和對中國的需求。

在耶爾辛時代,俄羅斯的外交地位可以說是在地緣政治上左右逢源,一方面它擺出与中國友好的姿態,成立了上海合作机制,穩定了它与亞歐大陸東端大國中國的友好關系;另一方面,它又十分積極地發展与亞歐大陸西端美國歐洲的關系,在与西方國家的討价還价中,巧妙地打中國牌。俄羅斯和中國雖然表面熱乎,但實際上隔閡不少。例如,俄羅斯總統耶爾辛在1999年12月9日-10日訪華,這是他离職前的最后一次訪問外國,他和中國領導人在見面的時候熱烈擁抱、并攜手漫步,可是他在年底12月31日突然宣布辭職、任命普京任代總統的消息,在中國政界成了令人愕然的新聞。

在1999年北約干涉科索沃事件中,中國明顯地成為了美國的挑戰者,而俄羅斯則采取了与北約合作的政策。中俄在重大國際安全事務中的合作已大大縮水。2000年初普京上台后,對中俄關系采取了表面平和、內部冷淡的政策。在對抗美國的共同戰略問題上,中國与俄羅斯的共同語言已越來越少。雙方最大的共同語言是防止美國單方面退出美俄在70年代簽訂的《反彈道導彈條約》,為此2000年7月普京訪華期間中俄雙方簽訂了《中華人民共和國主席和俄羅斯聯邦總統關于反導問題的聯合聲明》;2001年7月中俄首腦簽訂了《中俄睦鄰友好合作條約》,又規定了“締約雙方共同致力于維護全球戰略平衡与穩定,并大力促進恪守有關保障維護戰略穩定的基本協議”。可是事情的發展結果,卻是2001年底美國單方面退出了
《反彈道導彈條約》,而且普京總統還贊賞美國的導彈防御計划。24日美俄首腦剛剛簽訂的削減戰略核武器條約,表明美俄在這個問題上的爭執已經結束。

上海合作組織向何處去?

中國在評价俄羅斯的外交行動時,總有一廂情愿的心態,總是指望通過聯合俄羅斯來對抗美國霸權主義和鞏固自身國際地位,可是事情的發展卻事与愿違。九一一事件和阿富汗戰爭后,美國在烏茲別克斯坦、塔吉克斯坦、吉爾吉斯斯坦等中亞國家建立了協議性的軍事基地,并有意在中亞地區長期駐軍,而這些中亞國家也積極歡迎美國駐軍。這次北約通過北約-俄羅斯理事會融進俄羅斯之后,不排斥今后會有什么名義繼續東擴,把几個中亞國家也納入北約框架。如若那樣,中國的西北部安全就面臨著很大的不确定性。

今年夏天,上海合作組織六國首腦會議將在俄羅斯開幕,不知中國外交那時會有什么亮點呢?

作者現任職于北京大學國際關系學院

转载《中国事务》网站//www.chinaaffairs.org

(//www.dajiyuan.com)

相關新聞
【特稿】前學生起訴神韻和飛天的幕後真相
韋拓:從下滑到坍塌 國足告別世界盃之路
林一山:被歷史選中的上一代香港人
林一山:港人何以為信念從沒退後?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