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晒鹽339年 最後一瞥 走入歷史

人氣 54
標籤:

(//www.tvsmo.com)
【大紀元5月3日訊】起源於鄭成功時代的台灣三百餘年曬鹽產業,昨(二)日進行最後一天鹽灘採收作業後,正式走入歷史,令堅守這個傳統產業到最後一刻的七股鹽場員工及老鹽民們不勝唏噓!近年來因曬鹽成本過高,且海島型潮濕多雨氣候不利於「看天吃飯」的曬鹽產業,使各地鹽場逐年關閉。到去年四月布袋鹽場停止曬鹽後,只剩下七股鹽場硬撐場面。曾有過輝煌歷史的七股鹽場停止曬鹽產業後,將轉型經營鹽業博物館文化園區觀光產業,並試探兼營養殖漁業及碳粉匣回收等產業,尋求生存之道。起源於鄭成功時代的台灣三百餘年曬鹽產業,昨(二)日進行最後一天鹽灘採收作業後,正式走入歷史,令堅守這個傳統產業到最後一刻的七股鹽場員工及老鹽民們不勝唏噓!

據中時電子報5月3日報導,昨天清晨六時,七股鹽場早班採鹽員工,就發動大型收鹽機、履帶搬運車及漏斗式揚高輸送機引擎,進入台灣曬鹽史上的最後一塊鹽田,展開最後一天機械化採收作業。隆隆作響的收鹽機,將厚厚的雪白結晶鹽,採收到履帶搬運車上,走過採收後泥濘鹽田,搬運到在鹽田旁產業道路等候的卡車,一車車運回七股鹽場。

為了看台灣曬鹽產業的最後一瞥,一大早就有西港鄉民陳健利等人,專程前往參觀並拍照留念。他說再不來,今後在台灣就無法看到曬鹽採收作業。現場並有許多媒體記者,為台灣曬鹽歷史做最後見證。

台灣曬鹽產業起源於鄭成功的參軍陳永華,於明末永曆十九年,就是西元一六六四年,開始在當時的台南瀨口海岸修築鹽田曬鹽,再開闢北門鹽場井仔腳區鹽田,後來逐漸擴展到興盛期。

近年來因曬鹽成本過高,且海島型潮濕多雨氣候不利於「看天吃飯」的曬鹽產業,使各地鹽場逐年關閉。到去年四月布袋鹽場停止曬鹽後,只剩下七股鹽場硬撐場面。去年十一月又停止七股鹽場的傳統人工鹽田,台鹽公司爭取保留最後一千餘公頃機械化鹽灘,但日前經濟部政策大轉彎,決定停止台灣曬鹽產業,到昨晚七時採收完畢正式走入歷史,鹽場老鹽民都不勝唏噓。

在七股鹽場從事人工曬鹽將近卅年的陳信雄表示,當地鹽民大都是祖傳數代的老鹽民,以前最多有將近三千人。到民國七十三年台鹽公司為規避當時即將實施的勞基法,大規模資遣二千餘名鹽工,剩下八百餘名鹽工也逐漸退休,到去年僅剩傳統人工鹽田十八名老鹽民。

陳信雄表示,最後一批離業老鹽民年齡大都將近六十歲,原來就難以轉業,尤其經濟不景氣,他們根本無法轉業,只能靠微薄轉業金勉強度日,眼看遭收歸國有的人工鹽田土地任其荒蕪閒置,讓這些老鹽民心中有無限的感慨與不捨。

曾有過輝煌歷史的七股鹽場停止曬鹽產業後,將轉型經營鹽業博物館文化園區觀光產業,並試探兼營養殖漁業及碳粉匣回收等產業,尋求生存之道。

七股鹽場場長蔡石山表示,該鹽場最早於民國廿四年開闢七股鄉台區三百公頃鹽田,廿七年又開闢中寮、頂山及將軍鄉馬沙溝鹽田,五十九年開闢七股一、二工區鹽田,八十六年接收台南鹽場及高雄鹽場,八十九年再接收北門鹽場,鹽田增加到三千公頃。

結束曬鹽的鹽田將全部收歸國有,七股鹽場只保留二百八十四公頃土地,部分土地興建鹽業博物館,預定明年黃曆新年正式開放,結合鹽山形成鹽業文化園區,將開闢示範觀光鹽田,並兼營碳粉匣回收產業,剩下二百四十公頃鹽滷池,將試探轉型發展養殖漁業。

(//www.dajiyuan.com)

相關新聞
台灣四百年曬鹽業五月將成歷史陳蹟
颱風「帕布」生成 將向中南半島移動
台北法輪功學員恭祝李洪志大師新年好
冬日溪頭 靜謐森林中的舒心之旅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