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ww.tvsmo.com)
【大紀元5月18日訊】一個國際性科學家團隊已經發現證據,顯示兩億年前的「三疊紀末期大滅絕」,很可能是由一顆廿四公里寬的隕石撞擊地球造成,這次撞擊滅絕了原本佔優勢的爬行類動物,讓恐龍一躍成為生物圈的霸主,縱橫地球一億三千五百萬年,直到六千五百萬年前的白堊紀末期,才因另一次隕石撞擊而滅絕。因此恐龍的演化史可謂成也隕石、敗也隕石。
外電綜合報導﹐ 這項由美國哥倫比亞大學地球與環境科學教授歐森主持的研究,發表於今天出版的「科學」週刊。研究人員在奧地利維也納大學的實驗室運用高解析度的質譜儀,分析從北美洲「紐華克超群」採集的岩層樣本,在兩億年前三疊紀末期的岩層中發現含量特高的金屬元素「銥」。這種元素在地殼中甚為罕見,但在許多由小行星形成的隕石中卻含量豐富,因此可做為外太空天體撞擊地球的證據。不過研究人員尚未發現此一時期的隕石撞擊坑。
歐森教授表示:「這是一項地球化學指標,顯示在我們熟悉的恐龍群落主宰地球之前,曾有重大事件發生,很可能就是一次小行星撞擊 (撞擊之後)恐龍取代了一整群其他的肉食性動物,這些被取代的動物多半與現今的鱷類有遠親關係。」
歐森的團隊並研究從將近八十個地點採集的一萬個腳印化石,推斷北美洲東岸地區的動物群落在兩億年前發生重大變化,恐龍數目在那次大滅絕之後反而大幅增加,而且其體型也在五萬年間成長了一倍。三疊紀的大型恐龍如板龍身長不過六公尺,但後來的暴龍與培羅龍可以生長到十餘公尺,甚至有長達五十公尺的巨無霸。研究人員還在兩億年前的岩層中發現大量羊齒植物的孢子,由於孢子可藉風力吹送至遠處,因此羊齒植物通常是環境劇變後最先復甦的植物。
古生物學家普遍認為,地球在過去六億年間曾歷經五次環境劇烈變化,造成原有生物大量滅絕,由其他生物代之而興。但對於大滅絕的元凶有兩派說法相持不下,一派學者主張是火山長期爆發,導致漸進式的滅絕,過程可延續數百萬年;另一派學者則認定是隕 石撞擊,使得生物圈在短短數萬年中改朝換代。對於最近的一次白堊紀末期大滅絕,科學家已經在墨西哥的猶加敦半島外海發現一處直徑一百八十公里的巨大隕石坑,成為「隕石撞擊」說最堅實的證據。
恐龍雖於兩億三千萬年前就出現在地球上,但早期的恐龍體型嬌小,還要與許多動物競爭,處境艱難。在三疊紀末期大滅絕之前,最大的肉食性恐龍約莫只近似大型犬類,但較小的體型也較能忍受惡劣的環境,通過大滅絕的考驗;於是恐龍在三疊紀之後取代其他大型肉食動物,在侏儸紀獨霸生物圈,而且因為天敵消失,食物充裕,其體型遂一發不可收拾。
恐龍這種演化模式,與哺乳類動物在白堊紀末期大滅絕之後的興盛如出一轍。歐森教授指出:「小型動物在天翻地覆的環境中,總是會表現得比較好,因為牠們能以較少的食物維持生命。」歐森也提醒人們,其實小型恐龍仍然存活了下來,他說:「只是我們現在稱牠們為『鳥類』。」(//www.dajiyua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