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動FTA已成台灣對美重點工作之一

人氣 1
標籤:

(//www.tvsmo.com)
【大紀元5月17日訊】台灣正全力推動與美國簽訂「自由貿易協定」 (FTA) ,駐美代表程建人日前應邀在美國國際貿易委員會作證後告訴媒體,達成FTA需時約一年,但台灣希望能再縮短;當然這是台灣方面的期望,能否在一年內搞定,變數還多,但可確定的是推動簽訂台美FTA已經升高為對美工作重要任務。

據中央社5月17日報導,其實,陳水扁總統在四月十一日接見美國商務部次長艾多納斯時,就已經將台美簽訂FTA的重要性講得很清楚;總統表示關切台美日三方簽署自由貿易協定,認為經濟安全是國家安全及區域安全的重要關鍵,為避免中國大陸的磁吸作用,過度向中國大陸傾斜,台美日三方有必要簽署雙邊自由貿易協定,才能確保彼此的共同利益,維護亞太地區的安全與平衡。

為了推動此事,程建人五月十三日上午在美國國際貿易委員會有關美國與台灣簽訂自由貿易協定的聽證會中提出口頭說明;當時重點認為,美國國際貿易委員會為官方機構,台灣駐美代表受邀出席正式活動,十分具有意義;其實更深一層的意義在於,台灣推動與美國簽訂自由貿易協定已正式浮上檯面。

當天應邀出席做證的不只程建人一位,同樣在委員會中作證的傳統基金會研究員譚慎格就指出,台灣推動與美國簽訂自由貿易協定,不僅著眼於經貿,更有著戰略上的考量。

譚慎格的推測應該沒錯,根據相關官員透露,政府在行政院下成立了「參與國際經貿事務策略小組」,並將與美國簽訂自由貿易協定一事定位在外交突破的重要項目之一,在推動陳水扁總統訪問華盛頓、以及台灣加入世界衛生大會成為觀察員之外,這個案子份量上並不輕。

台美簽訂自由貿易協定的意義已經超過經貿階段,如果能順利簽訂,將是台美關係近年來的一大突破,尤其美國布希政府對台灣十分友好,簽訂自由貿易協定對美國經濟有正面影響,在外觀上,敏感度也不是那麼高。

美方國際貿易委員會官員透露,最終報告內容將包含台灣經濟整體總覽、美台經濟關係現況、兩國重要工業部門、美台貿易間的關稅及非關稅障礙、排除這些障礙評估、美台雙邊貿易額、農產品概況、不同工業生產部門產能和美台兩國國內生產毛額 (GDP) 比較、工資、雇工實況、市場最終價格等。

據了解,經濟部為了早日促成台美雙方早日簽署自由貿易協定,經濟部已經針對美國國會、行政部門以及民間產業撰寫推動台美簽署自由貿易協定說帖,強調洽簽這項協定對雙方的重要性,並將協調相關部會全力推動台美早日展開諮商。

美國是台灣最重要的貿易夥伴與最大的出口市場,除了在一九九四年與加拿大、墨西哥成立北美自由貿易區之外,現在也正全力推動在二○○五年以前成立全美洲三十四個國家組成的自由貿易區。

為了避免台灣對美貿易遭到排擠、投資遭到轉向,經貿地位可能被邊緣化,儘速推動台美簽署自由貿易協定有其必要。

台灣目前希望藉由雙方消除關稅與非關稅貿易障礙,彼此進一步開放市場,同時積極參與世界貿易組織 (WTO) 多哈新回合多邊貿易自由化談判,以繼續保持台灣產品在美市場佔有率,並有助提升台灣產品國際競爭力。

台美如果能透過簽訂自由貿易協定機制,進行產業研發、合作與技術移轉,除了可吸引美國業者來台灣投資,也可幫助高科技產業技術進一步提升,有利台灣全球運籌中心的地位。

不過,即使台灣方面熱切希望達成此事,相關的保護智慧財產權執法行動、消除兩國間貿易障礙等美國政府一向最為在意的項目,仍有賴經貿單位和其他執法配合單位再加一把勁,好讓美方能夠感受到台灣推動簽訂自由貿易協定的誠意。

美國國會對此事持正面態度,參議院是在今年初發函給美國國際貿易委員會,表示台灣加入世界貿易組織後,在多邊貿易體系逐漸增強角色,而台灣也是亞太地區成長最為快速的經濟體;國際貿易委員會以此為依據,展開調查美台如果簽署自由貿易協定,對美國所可能產生的衝擊。

根據駐美代表處的了解,官方的國際貿易委員將在這一、兩天派出一組人員到台灣實地考察,了解與台灣簽訂自由貿易協定的可行性,考察結束後將對委員會提出書面報告,做為決策參考。

相關官員指出,決定是否與台灣簽訂自由貿易協定的並不是國際貿易委員會,國際貿易委員會是依國會要求,對此專案進行研究調查,預定於十月中旬對國會提出報告,之後參議院財政委員會應該會再舉行公聽會,做為是否做出決議案的重要參考。

當然,行政單位中主其事的美國貿易代表署也可採取主動,但一切過程能否順利如程建人所期望,在一年內達成,還存有一些變數。

另外,中華民國台灣在順利加入世界貿易組織後,積極與新加坡、紐西蘭、日本和美國等國家洽詢簽訂自由貿易協定,中國大陸也在睜大眼睛看著此事發展,大陸對此事的反應值得繼續觀察。(//www.dajiyuan.com)

相關新聞
英國電影獎揭曉 《魔戒》大放光彩
陳總統:台美日有必要簽署雙邊自由貿易協定
台灣經濟部動員 促美儘早展開FTA諮商
飛官跳傘前僅1分鐘反應 台:喪失動力原因待查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