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ww.tvsmo.com)
【大紀元5月15日訊】圖﹕《尋槍》劇照
宣揚了很久的《尋槍》終于在五一長假過后在北京熱熱鬧鬧地上演了,男主演姜文再一次成為輿論關注的焦點。赶在影片上映前夕,記者對姜文進行了采訪。除了對影片本身和導演陸川給予了高度評价之外,從《尋槍》說開去,姜文還談了他眼中好劇本的標准和文藝創作快与慢的辯證法。
北京青年報5月14日報導﹐姜文出演《尋槍》對于公眾來說是一個意外,一是導演陸川名不見經傳且首次當導演,二是原作并沒有多少人知道,而姜文給公眾留下的思維定式已經是專門走与大導演、大演員、大作品相結合的道路了。
但是姜文還是以出演《尋槍》的實際行動消除著人們對他的誤解,不過這种實際行動也給他帶來了一個几乎讓所有人好奇的問題:你究竟看上《尋槍》的哪一點了?無論走到哪里,無論在什么形式的新聞發布會上,無論面對哪一個台標的話筒,這都成了一個必不可少的保留話題。
其實這個問題的答案在于姜文評判劇本好坏的標准。姜文舉了兩個例子形象地說明了他眼中好劇本的樣子:
第一個例子是馬致遠著名的散曲《天淨沙.秋思》:枯藤老樹昏鴉,小橋流水人家,古道西風瘦馬,夕陽西下,斷腸人在天涯。姜文認為劇本寫出這樣的意境才是作者水平的表現,而我們現在經常看到的劇本往往不會深入地體會、醞釀与描寫,大多停留在“好一派北國風光”的粗線條上,讓導演無從下手。
第二個例子是一個流傳很廣的笑話:有一個傻子每天趴在井邊,口中念念有詞“13,13”。有好奇者問傻子干嗎老念叨13、13,傻子讓他往井里看,結果剛趴到井邊就被傻子一腳踹到井里。然后傻子繼續在井邊念叨:“14,14”。姜文認為這個故事出人意料又很荒誕,讓人听了以后第一反應是發笑。繼而想到這是一起謀殺,又不應該發笑。再仔細琢磨,這里面還有很多可以回味之處。
在姜文看來,能把這兩种境界結合起來的劇本就是令他心動的劇本。《尋槍》雖然還不是姜文十分滿意的劇本,但在這兩方面做得比一般劇本好多了:“我拍《有話好好說》時跟張藝謀說過,我最大的理想是將來碰上一個劇本都跟寫的名曲儿似的,《我的太陽》,就看誰唱得好。不必要老是改譜。我覺得現在任何一個劇本都得來回改來回改,改合适了,這挺難的。而且我覺得這种改編不應該是導演的事,現在這工作由導演完成是不得已而為之的。雖然在這個過程中體現了許多人的才華,但是理想的情況是:這個東西先已經成為‘枯藤老樹昏鴉’和‘13’了,我們在這個基礎上二度創作。當然這劇本可能是這導演本人寫的,寫成一‘枯藤老樹昏鴉’,那當然更帥。如果他只是拿了一個像這樣現成的好劇本,他能把它導得更漂亮,那我覺得他干的正是導演的活儿。這沒什么不好。我覺得劇本寫成《天淨沙》和‘13’那樣是特別理想的,籠統地說能讓我一口气看完就可以算不錯了。”
好的劇本要有充裕的時間來培育,姜文不是一位高產的導演和演員,他也反對那种把快餐式的制作方法引進到藝術創作中來:“我覺得現在資訊太發達了,人整塊的時間比較少,像過去詩人寫“孤帆遠影碧空盡,唯見長江天際流”。他送人都能送這么大功夫,看這東西都走了,沒影了,他再留一會,再扭身回家,現在哪有這閑工夫,早顛了!我一直在怀疑,電腦啊网絡啊都可以迅速一下,但問題是人的接受能力還是……跟兩千年前沒變化,你看一個字,到眼睛里,再到視网膜,再到神經里……這個沒有加快。你的代謝沒有加快。那眼前東西多了有什么好處?反正你每個都來不及看。所以我覺得到了創作方面,很多事情使這個創作者沉浸不進去,沒有工夫推敲。像養雞場似的,雞全是速成的。快的問題解決了,味儿卻不好吃了。我記得那時候說老舍給人藝寫本子,他給大伙儿念,在家自己跟自己也念,念完了大伙說不好,不好就再改。他包括寫小說也是寫完了念。你看阿城這個《遍地風流》,寫得特別有可看性,可讀性,句子也特別好,字也特別講究,其實這里面也是非常好的蒙太奇——字与字之間的剪接、選取。他有工夫這么來做,而且他自己寫的時候嘴上會念一下,這是不一樣的。有的東西寫完以后,一堆,堆砌在那儿,念了怎么念怎么繞,而且覺得很多字可以沒有。我覺得這都是快造成的。”
姜文自稱是一個懶人,這一點從表面上看似乎屬實。但日常生活節奏慵懶的姜文其實在思想上特別勤奮。他總在想著一些事,說出來都很精彩。(//www.dajiyua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