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熙與御稻米
北京豐澤園是在清朝康熙皇帝時修建的,是專供清朝皇帝每年春季在這裡舉行「演耕」儀式的場所。什麼是「演耕」儀式呢?就是皇帝為號召全國百姓進行春耕,就在御苑的一塊土地上,種些莊稼,做做樣子,表示帶頭春耕的意思。不過,對於康熙皇帝來說,絕不只是做做樣子而已。
大約在康熙二十年(1681年)前後的一年,康熙在豐澤園種了幾畝玉田水稻。水稻一般都是黃歷九月成熟。但是,六月下旬的一天,他來到豐澤園觀看水稻的長勢時,卻見在剛剛形成的稻穀中有一株稻子,又高又壯,稻粒已經飽滿成熟。這株出類拔萃的稻子引起他極大的興趣。康熙就把這株稻穀收藏起來,準備來年播種,作個實驗,看看稻子是否能夠早熟。
第二年,康熙親自把那株稻種栽種下去,果然在六月間就成熟了。這樣反覆栽種,經過十年,終於培育出一個新的水稻優良品種。1691年4月,康熙在豐澤園澄懷堂召見尚書庫勒納、馬齊等人時,對他們說:「剛才你們進來時,看見我種的稻田嗎?」席勒納等回答說:「看見了,稻苗已有一尺多高了。」康熙又說:「我初種水稻時,看到有的稻子在六月間就成熟了,於是就收集起來作種子。年年播種,都是在六月間就成熟,所以現在長得這樣茂盛。要是普通稻種,是不會在這個時候就長得如此茂盛的。」由於這種稻子是在皇家園子裡培養出來的,康熙就給它起名叫御稻米。
經過三十多年的試驗和培育,到1715年,康熙把御稻種推廣到江南的江寧(今南京)、蘇州等地。他對臣下說:「南方的天氣暖和,御稻成熟會比北方更早。在夏秋之交,麥子不夠吃,播種這種稻子,對百姓一定很有利。如果能夠一年種兩次,畝產量就會成倍增加,儲藏的糧食就會充足了。」
這年的秋天,蘇州織造李煦向康熙匯報他在蘇州種御稻的情況。他說把康熙賜予的御稻種穀子一石,分給了官吏、鄉紳分頭播種,其中包括江寧織造曹(兆頁)(fu俯),也就是《紅樓夢》的作者曹雪芹的繼父。《紅樓夢》裡說的「御田胭脂米」和「紅稻米」,就是這種御稻米。御稻米的顏色微紅,顆粒較長,氣香而味腴。不過,李煦是個外行,他種的第一茬御稻,是四月初十才插的秧,影響了二茬的收獲。康熙在他的匯報上批示說:「四月初十遲了。」第二年,李煦按康熙的指示提前插了第一茬稻秧,兩季稻的產量就都有所增加。一季稻的成熟時間不到一百天,短的只有七十來天,而蘇州當地稻子一季需要一百四五十天才能成熟。御稻兩季比當地稻子的一季每畝可增產兩、三石稻穀。可惜,御稻在江南試種幾年之後,康熙就去世了;加之天災和舊習,使這種稻種沒有廣泛推廣。
從御稻種的發現、培育和推廣上,可以看出康熙皇帝對農業科學的重視和鑽研。
轉自新生網